模因(模因污染是什么)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模因(模因污染是什么)和模因(模因污染是什么)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模因(模因污染是什么)以及模因(模因污染是什么)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注塑模具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注塑制品开裂的原因分析

开裂,包括制件表面丝状裂纹、微裂、顶白、开裂及因制件粘模、流道粘模而造成或创伤危机,按开裂时间分脱模开裂和应用开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加工方面:

(1)加工压力过大、速度过快、充料愈多、注射、保压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内应力过大而开裂。

(2)调节开模速度与压力防止快速强拉制件造成脱模开裂。

(3)适当调高模具温度,使制件易于脱模,适当调低料温防止分解。

(4)预防由于熔接痕,塑料降解造成机械强度变低而出现开裂。

(5)适当使用脱模剂,注意经常消除模面附着的气雾等物质。

(6)制件残余应力,可通过在成型后立即进行退火热处理来消除内应力而减少裂纹的生成。

2.模具方面:

(1)顶出要平衡,如顶杆数量、截面积要足够,脱模斜度要足够,型腔面要有足够光滑,这样才防止由于外力导致顶出残余应力集中而开裂。

(2)制件结构不能太薄,过渡部份应尽量采用圆弧过渡,避免尖角、倒角造成应力集中。

(3)尽量少用金属嵌件,以防止嵌件与制件收缩率不同造成内应力加大。

(4)对深底制件应设置适当的脱模进气孔道,防止形成真空负压。

(5)主流道足够大使浇口料未来得及固化时脱模,这样易于脱模。

(6)主流道衬套与喷嘴接合应当防止冷硬料的拖拉而使制件粘在定模上。

模因(模因污染是什么)插图

3.材料方面:

(1)再生料含量太高,造成制件强度过低。

(2)湿度过大,造成一些塑料与水汽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强度而出现顶出开裂。

(3)材料本身不适宜正在加工的环境或质量欠佳,受到污染都会造成开裂。

4.机台方面:

注塑机塑化容量要适当,过小塑化不充分未能完全混合而变脆,过大时会降解。

注塑制品气泡的原因分析

气泡(真空泡)的气体十分稀薄属于真空泡。一般说来,如果在开模瞬间已发现存在气泡是属于气体干扰问题。真空泡的形成是由于充注进塑料不足或压力较低。在模具的急剧冷却作用下,与型腔接角的燃料牵拉,造成体积损失的结果。

解决办法:

(1)提高注射能量:压力、速度、时间和料量,并提高背压,使充模丰满。

(2)增加料温流动顺畅。降低料温减少收缩,适当提高模温,特别是形成真空泡部位的局部模温。

(3)将浇口设置在制件厚的部份,改善喷嘴、流道和浇口的流动状况,减少压务的消耗。

(4)改进模具排气状况。

注塑制品翘曲变形的原因分析

注塑制品变形、弯曲、扭曲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塑料成型时流动方向的收缩率比垂直方向的大,使制件各向收缩率不同而翘曲,又由于注射充模时不可避免地在制件内部残留有较大的内应力而引起翘曲,这些都是高应力取向造成的变形的表现。所以从根本上说,模具设计决定了制件的翘曲倾向,要通过变更成型条件来抑制这种倾向是十分困难的,最终解决问题必须从模具设计和改良着手。这种现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1.模具方面:

(1)制件的厚度、质量要均匀。

(2)冷却系统的设计要使模具型腔各部分温度均匀,浇注系统要使料流对称避免因流动方向、收缩率不同而造成翘曲,适当加粗较难成型部份的分流道、主流道,尽量消除型腔内的密度差、压力差、温度差。

(3)制件厚薄的过渡区及转角要足够圆滑,要有良好的脱模性,如增加脱模余度,改善模面的抛光,顶出系统要保持平衡。

(4)排气要良好。

(5)增加制件壁厚或增加抗翘曲方向,由加强筋来增强制件抗翘曲能力。

(6)模具所用的材料强度不足。

2.塑料方面:

结晶型比非结晶型塑料出现的翘曲变形机会多,加之结晶型塑料可利用结晶度随冷却速度增大而降低,收缩率变小的结晶过程来矫正翘曲变形。

3.加工方面:

(1)注射压力太高,保压时间太长,熔料温度太低速度太快会造成内应力增加而出现翘曲变形。

(2)模具温度过高,冷却时间过短,使脱模时的制件过热而出现顶出变形。

(3)在保持最低限度充料量下减少螺杆转速和背压降低密度来限制内应力的产生。

(4)必要时可对容易翘曲变形的制件进行模具软性定形或脱模后进行退米处理。

注塑制品色条色线色花分析

这种缺陷的出现主要是采用色母粒着色的塑料制件较常出现的问题,虽然色母粒着色在色型稳定性、色质纯度和颜色迁移性等方面均优于干粉着色、染浆着色,但分配性,亦即色粒在稀释塑料在混合均匀程度却相对较差,制成品自然就带有区域性色泽差异。主要解决办法:

(1)提高加料段温度,特别是加料段后端的温度,使其温度接近或略高于熔融段温度,使色母粒进入熔融段时尽快熔化,促进与稀释均匀混合,增加液态混合机会。

(2)在螺杆转速一定的情况下,增加背压压力使料筒内的熔料温度、剪切作用都得到提高。

(3)修改模具,特别浇注系统,如浇口过宽,融料通过时,紊流效果差,温度提升不高,于是就不均匀,色带模腔,应予改窄。

注塑制品收缩凹陷的原因分析

注塑成型过程中,制品收缩凹陷是比较常见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1.机台方面:

(1)射嘴孔太大造成融料回流而出现收缩,太小时阻力大料量不足出现收缩。

(2)锁模力不足造成飞边也会出现收缩,应检查锁模系统是否有问题。

(3)塑化量不足应选用塑化量大的机台,检查螺杆与料筒是否磨损。

2.模具方面:

(1)制件设计要使壁厚均匀,保证收缩一致。

(2)模具的冷却、加温系统要保证各部份的温度一致。

(3)浇注系统要保证通畅,阻力不能过大,如主流道、分流道、浇口的尺寸要适当,光洁度要足够,过渡区要圆弧过渡。

(4)对薄件应提高温度,保证料流畅顺,对厚壁制件应降低模温。

(5)浇口要对称开设,尽量开设在制件厚壁部位,应增加冷料井容积。

3.塑料方面:

结晶性的塑料比非结晶性塑料收缩历害,加工时要适当增加料量,或在塑料中加成换剂,以加快结晶,减少收缩凹陷。

4.加工方面:

(1)料筒温度过高,容积变化大,特别是前炉温度,对流动性差的塑料应适当提高温度、保证畅顺。

(2)注射压力、速度、背压过低、注射时间过短,使料量或密度不足而收缩压力、速度、背压过大、时间过长造成飞边而出现收缩。

(3)加料量即缓冲垫过大时消耗注射压力,过小时,料量不足。

(4)对于不要求精度的制件,在注射保压完毕,外层基本冷凝硬化而夹心部份尚柔软又能顶出的制件,及早出模,让其在空气或热水中缓慢冷却,可以使收缩凹陷平缓而不那么显眼又不影响使用。

注塑制品透明缺陷的原因分析

熔斑、银纹、裂纹聚苯乙烯、有机玻璃的透明制件,有时候透过光线可以看到一些闪闪发光的细丝般的银纹。这些银纹又称烁斑或裂纹。这是由于拉应力的垂直方向产生了应力,使用权聚合物分子发重型流动取向而与未取向部分折完率差异表现出来。

解决方法:

(1)消除气体及其它杂质的干扰,对塑料充分干燥。

(2)降低料温,分段调节料筒温度,适当提高模温。

(3)增加注射压力,降低注射速度。

(4)增加或减少预塑背压压力,减少螺杆转速。

(5)改善流道及型腔排气状况。

(6)清理射嘴、流道和浇口可能的堵塞。

(7)缩短成型周期,脱模后可用退火方法消除银纹:对聚苯乙烯在78℃时保持15分钟,或50℃时保持1小时,对聚碳酸酯,加热到160℃以上保持数分钟。

注塑制品颜色不均的原因分析

造成注塑制品颜色不均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法如下:

(1)着色剂扩散不良,这种情况往往使浇口附近出现花纹。

(2)塑料或着色剂热稳定性差,要稳定制件的色调,一定要严格固定生产条件,特别是料温、料量和生产周期。

(3)对结晶型塑料,尽量使制件各部分的冷却速度一致,对于壁厚差异大的制件,可用着色剂来掩蔽色差,对于壁厚较均匀的制件要固定好料温和模温。

(4)制件的造型和浇口形式,位置对塑料充填情况有影响,使制件的某些局部产生色差,必要时要进行修改。

注塑制品颜色及光泽缺陷的原因分析

正常情况下,注塑制件表面具有的光泽主要由塑料的类型、着色剂及模面的光洁度所决定。但经常也会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造成制品的表面颜色及光泽缺陷、表面暗色等缺陷。造成这种原因及解决方法分析如下:

(1)模具光洁度差,型腔表面有锈迹等,模具排气不良。

(2)模具的浇注系统有缺陷,应增大冷料井,增大流道、抛光主流道、分流道和浇口。

(3)料温与模温偏低,必要时可用浇口局部加热办法。

(4)加工压力过低、速度过慢、注射时间不足、背压不足,造成密实性差而使表面暗色。

(5)塑料要充分塑化,但要防止料的降解,受热要稳定,冷却要充分,特别是厚壁的。

(6)防止冷料进入制件,必要时改用自锁式弹簧或降低喷嘴温度。

(7)使用的再生料过多,塑料或着色剂质量差,混有水汽或其它杂质,使用的润滑剂质量差。

(8)锁模力要足够。

注塑制品银纹的原因分析

注塑制品银纹,包括表面气泡和内部气孔。造成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气体(主要有水汽、分解气、溶剂气、空气)的干扰。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机台方面:

(1)料筒、螺杆磨损或过胶头、过胶圈存在料流死角,长期受热而分解。

(2)加热系统失控,造成温度过高而分解,应检查热电偶、发热圈等加热元件是否有问题。螺杆设计不当,造成个解或容易带进空气。

2.模具方面:

(1)排气不良。

(2)模具中流道、浇口、型腔的磨擦阻力大,造成局部过热而出现分解。

(3)浇口、型腔分布不平衡,冷却系统不合理都会造成受热不平衡而出现局部过热或阻塞空气的通道。

(4)冷却通路漏水进入型腔。

3.塑料方面:

(1)塑料湿度大,添加再生料比例过多或含有有害性屑料(屑料极易分解),应充分干燥塑料及消除屑料。

(2)从大气中吸潮或从着色剂吸潮,应对着色剂也进行干燥,最好在机台上装干燥器。

(3)塑料中添加的润滑剂、稳定剂等的用量过多或混合不均,或者塑料本身带有挥发性溶剂。混合塑料受热程度难以兼顾时也会出现分解。

(4)塑料受污染,混有其它塑料。

4.加工方面:

(1)设置温度、压力、速度、背压、熔胶马达转速过高造成分解,或压力、速度过低,注射时间、保压不充分、背压过低时,由于未能获得高压而密度不足无法熔解气体而出现银纹,应设置适当的温度、压力、速度与时间及采用多段注射速度。

(2)背压低、转速快易使空气进入料筒,随熔料进入模具,周期过长时融料在料筒内受热过长而出现分解。

(3)料量不足,加料缓冲垫过大,料温太低或模温太低都影响料的流动和成型压力,促使气泡的生成。

注塑制品有熔接缝的原因分析

熔融塑料在型腔中由于遇到嵌件孔洞、流速不连贯的区域、充模料流中断的区域而以多股形式汇合时,因不能完全熔合而产生线性的熔接缝。此外在发生浇口喷射充模也会生成熔接缝,熔接缝处的强度等性能很差。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加工方面:

(1)注射压力、速度过低,料筒温度、模温过低,造成进入模具的融料过早冷却而出现熔接缝。

(2)注射压力、速度过高时,会出现喷射而出现熔接缝。

(3)应增加转速,增加背压压力使塑料粘度下降,密度增加。

(4)塑料要干燥好,再生料应少用,脱模剂用量太多或质量不好也会出现熔接缝。

(5)降低锁模力,方便排气。

2.模具方面:

(1)同一型腔浇口过多,应减少浇口或对称设置,或尽量靠近熔接缝设置。

(2)熔接缝处排气不良,应开设排气系统。

(3)浇道过大、浇注系统尺寸不当,浇口开设尽量避免熔体在嵌件孔洞周围流动,或尽量少用嵌件。

(4)壁厚变化过大,或壁厚过薄,应使制件的壁厚均匀。

(5)必要时应在熔接缝处开设熔合井使熔接缝脱离制件。

3.塑料方面:

(1)对流动性差或热敏性的塑料应适当添加润滑剂及稳定剂。

(2)塑料含的杂质多,必要时要换质量好的塑料。

注塑制品震纹的原因分析

PS等刚性塑料制件在其浇口附近的表面,以浇口为中心的形成密集的波纹,有时称为震纹。产生原因是熔体粘度过大而以滞流形式充模时,前端的料一接触到型腔表面便很快冷凝收缩起来,而后来的熔料又胀开已收缩的冷料继续前进过程的不断交替使料流在前进中形成了表面震纹。

解决方法:

(1)提高料筒温度特别是射嘴温度,还应提高模具温度。

(2)提高注射压力与速度,使其快速充模型腔。

(3)改善流道、浇口尺寸,防止阻力过大。

(4)模具排气要良好,要设置足够大的冷料井。

(5)制件不要设计得过于薄。

注塑制品肿胀和鼓泡的原因分析

有些塑料制件在成型脱模后,很快在金属嵌件的背面或在特别厚的部位出现肿胀或鼓泡。这是因为未完全冷却硬化的塑料在内压罚的作用下释放气体膨胀造成。

解决措施:

1.有效的冷却。降低模温,延长开模时间,降低料的干燥与加工温度。

2.降低充模速度,减少成形周期,减少流动阻力。

3.提高保压压力和时间。

4.改善制件壁面太厚或厚薄变化大的状况。

-End-

☞来源:模具圈

☞本文编辑:紫衣

☞投稿邮箱:tougao1950@126.com,稿件或线索一经采用,有奖励!

推荐热文

偏见无法杀死游戏,但谣言做到了

作者丨阿毛

来源丨情报姬

不久前,我们聊了聊两款好孩子看不见的游戏。

在那篇文章里,我们提到了一则「《Subverse》剽窃《honey select 》」的流言,关于它,尽管两款游戏都玩过的我们对此抱有怀疑的,但还是在花了大半时间并且找到4chan的出处的情况下,最终将这个说法给放了出来。

这则流言起源于4chan,后经由国内某游戏博主的转发后被大量转发。但最终还是在国内外技术宅的努力下,解包文件逐一对比,最终证实了抄袭的说法并非事实,而是又一个缺乏根据的,传播广泛的,发泄情绪的谣言。

似乎在玩家与媒体,玩家与厂商立场愈发割裂的大环境下,造谣几乎成为了一种舆论武器,甚至被一部分人看作了鞭策游戏开发者的一种合法手段。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以讹传讹。

典型的是「CDPR承诺赛博朋克2077一年内不打折」。前段时间《赛博朋克2077》打折的时候这一说法被大量拿来阴阳怪气。

但实际情况是,这个「一年内」只是游戏发售前博主Jackjakeaa根据Cdpr内部投资会议的内容写在括号里的臆测。Cdpr说的原话是比巫师3原价时间久,但实际上巫师3上线Steam一个月就打了九折而不是像Jackjakeaa所认为的那样一年没有打折。

第二种,模因污染。

典型的是「暴雪给员工发开除箱」,抽到8.3%金卡的员工会被解雇。

本来这则离谱到不能再离谱的消息只是国外一家小网站19年2月拟出的洋葱新闻,当时也只被当作是跳梁小丑被激起多大水花。但无奈一方面刚好最近在裁员的暴雪属实拉跨;另一方面这几行文字太有乐子又太能戳到广大非酋玩家的痛点。于是双管齐下,就真有很多吃瓜群众把这说法给当了真。

第三种,舆论攻击。

典型的就是顽皮狗。自去年乔尔夫事件激怒玩家后,像是什么「艾比是变性人」,「尼尔用自己的脸模向乔尔吐口水」,「Neil没有参与一代」等很容易被证伪的说法就都传了出来,更不用说像是「索尼买通各媒体评奖打高分」的这类难以被证伪的阴谋论,合起来至今几乎可以装订成册出书。以致于有时你在看各游戏资讯评论区的论战下正反两方像是在隔次元对话,说的根本就不是同一款游戏。

美末1幕后纪录片里明确证实了Neil在一代的地位

究其原因,其实除了玩家的愤怒外还有个常被人忽略的因素:去年4月的「黑客事故」。

在那场事故中,美末2的大量剧情和资料其实就已经被黑客泄露并发在了网上,等于是给了段子手们长达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创作了”大量内容。到最后想抨击厂商的抨击厂商,想攻击白佐的攻击白佐,想骂漂亮国的骂漂亮国,连跟游戏八竿子打不着的博主都可以把它拿来借题发挥。至于内容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早就是没人关心的问题了。

美末2六月发售,但这视频五月就有

所以你看,原来在我们疑惑于父母为什么朋友圈里充斥谣言的时候,真正的小丑竟是我自己。

这也不能怪罪广大玩家,毕竟连号称“最懂游戏”的某大厂都会被“抄袭”的节奏给带进沟里而不去了解真相到底是什么。在信息爆炸的赛博世界要求每个人实事求是,这太过奢侈了。

不过经过长期的观察我们也发现,其实也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本来是信不过这些谣言的,但依旧认为先伤害玩家在先的厂商罪有应得,传播这些恶评能给他们施压,敦促厂商做出好游戏。

于是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混乱正义到底是不是正义?

为了回答它,我们需要简单介绍下《汤姆叔叔的小屋》。

这是部把镜头对准南方黑奴的“纪实”文学,是19世纪最畅销的作品,同时也认为是美国废奴运动兴起的诱因和美国南北战争的助推剂,连林肯都接见了其作者斯托夫人并说:你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然而,斯托夫人在写小说前从未踏足过南方种植园。连她也承认,她的消息来自于报纸上的碎片信息,来自于逃到北方的黑人的自传。结果辅以极具煽动性的文字和艺术加工,就真有数十万青年信以为真,投身战场上送了命。

你说作者的出发点是正义吗?绝对是的,而且还成功废除了奴隶制。但是,谁来为战场上送命的十万士兵负责呢?如此造谣又跟某道听途说的日记有何区别呢?

之所以把它拎出来说,是因为这种事确实在游戏领域真实发生过。

14年,独立游戏开发者Zoe Quinn的前男友站出来控诉Zoe出轨,其中还提到游戏媒体Kotaku的编辑Nathan也是与Zoe有染的男性之一。

这番话本来只是「绿苦主」的一面之词,但耐不住“游戏开发者&游戏媒体”这两者给人的想象空间太大,然后善于阴谋论的4chan老哥下场,纷纷把对游戏媒体的不满一股脑发泄到当事人身上。至于手段嘛当然是造谣——缺乏根据的指摘各大游戏编辑收受性贿赂。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玩家门

虽然Zoe本身也不是什么善茬,但毫无疑问「公交车」的帽子不论在哪都是非常严重的指控。所以随着事件的发酵升级,讨论的核心开始从「编辑是否受贿?」上升到了「电子游戏是不是在教唆玩家迫害女性?」上,到后来各女拳组织悉数下场并盯上了游戏这块领域。自此,女拳组织与玩家的矛盾正式从局部摩擦上升成为了全面对抗。

其结果就是游戏的角色设计上,14年前欧美厂商还能做出《守望屁股》,到了后来却只剩下各种《质量效应:丑女座》了。

改11版前/改版后

更加令人难过的是在19年,原本作为谣言受害者的Zoe却站出来指控游戏《林中之夜》的制作人Alec Holowka性侵自己,进而导致了重度抑郁症的后者自杀身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游戏圈跟女拳组织的割裂已是美国另一种形式的内战。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谣言不一定都是虚假的,准确的定义应该是缺乏依据的流言。然而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中,传播最快的永远都是那些最离谱,最惊悚,最能煽动情绪的信息。这也就是为什么身边还算一片和平的真实世界,到了互联网却好像处处都在撕逼。

最典型的例子依旧是4chan老哥的作品。他们在19年经过一轮的玩梗造谣,成功让很多美国民众相信“OK手势”是“3K党”或“白人至上主义者”的暗号。最终导致暴雪直接禁止选手在《守望先锋》官方比赛中使用这一手势。

4chan老哥钓鱼的目的达到了,成功嘲讽了zzzq的过犹不及。

只是今天的造谣只是毁了一个游戏比赛,可是明天呢?他们又要献祭什么?

恐怕外部的偏见从未杀死游戏反而总是能让玩家们团结在一起。但是玩家之间矛盾和被滥用的谣言已经成为一种舆论上的生化武器,破坏和摧毁我们的游戏环境。

为什么谣言总是伴随着重大新闻事件而生?

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已经研究谣言多年,谣言传播也是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方面。研究者认为谣言能帮助人们在模糊的情境中建构意义,但谣言也因为是虚假的而声名狼藉。谣言与新闻、流言和都市传说都有着相关性,但与它们并不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谣言的定义出发,来看看谣言所起的作用和人们传播谣言时的心理因素。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整理自《谣言心理学》,较原文有删减,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

《谣言心理学:人们为何相信谣言,以及如何控制谣言》,[美]尼古拉斯·迪方佐 [澳] 普拉桑特·波迪亚 著,何凌南 赖凯声 译,华章心理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年7月版

什么是谣言?

我们将谣言定义为正在传播中的未经证实且具有工具性意义(instru-mentally relevant)的信息陈述,这些信息出现在模糊、危险或有潜在威胁的环境中,其功能是帮助人们理解和管理风险。

模糊性是指事件的意义或重要性还不清晰,或者事件的影响还不确定。模糊性让人们感到困惑。为什么呢?因为在任何情况下,理解情境和有效行动都是人们的核心社会动机,其实现通常依靠所处文化对概念类别的定义。

然而,有时一些事件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或者不能传达意义。在这些情况下,个人将依赖群体以理解情境并做出行动。这种依赖群体或者群体思维的做法就是谣言讨论(rumor discussion)。因此当一个群体尝试弄清楚模糊的、不确定的和令人疑惑的情况时,谣言就产生了。社会学家涩谷保(Tamotsu Shibutani)认为,当缺乏正式信息时,人们就会通过非正式地解释情境以进行补偿。谣言讨论是一个群体阐释的过程,而谣言就是这个过程的产物。

因此,模糊情境中的谣言活动的功能是建构意义,它是人类寻求理解的核心社会动机的表现。对群体或社群中的部分成员而言,有些事情意义不明,消除模糊性的方法便是对这些不清楚的事情进行意义建构性的解释(sense-making explanation)。奥尔波特和波兹曼(G.W.Allport & Postman)在他们的开创性著作《谣言心理学》中提到:“在普通谣言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即人们试图弄清事件的起因、人物的动机和问题存在的原因。”解释的主要目的是让现实可感知且有意义。

当一个群体或群体的部分成员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谣言就是对不确定性做出解释的集体努力。某种程度上,这些解释必须符合一些判定合理性的群体规范。当这种群体规范要求很高时,谣言讨论看起来就很像事实寻求。当群体规范的要求偏低时,谣言讨论的影响就像是传染或群体恐慌。因此,谣言是“正常的集体信息搜寻”的一部分,在这种信息搜寻中,群体试图定义一个模糊的情况,这种定义行为的“许多组成部分的规范化程度较低”。尽管在求证、信源以及事实寻求的其他方面,规范性通常很难保证,但谣言讨论仍然是一个群体意义建构的活动。

谣言也有管理威胁的功能,这是人类控制环境或者保护自我形象的核心动机的体现。威胁情境是指人们感到自己的利益或自我意识受到威胁。具有威胁性的情况确实可能危及人的利益,如公司裁员。它们也可能威胁到一个人的健康或生命,如地震、洪水和核事故等灾难情况。面对这种对利益的威胁,谣言有助于群体弄清情况,从而为抵御威胁做好准备或采取有效的行动。谣言还可以实现其他功能,如娱乐,实现愿望,建立、维护联盟以及加强公共规范,但这些都是次要的。

电影《流感》(2013)剧照。

怎样的信息陈述构成谣言?

谣言的内容指谣言的实质——怎样的信息陈述构成了谣言?谣言是在人群中流传的、有工具意义且未经证实的信息陈述。

第一,谣言是信息陈述。它们讲述信息而不是提问或命令(尽管一个谣言陈述确实会引发问题或者引导行为)。谣言的核心是通过一个或者一系列有意义的陈述所传达的观念。“卡特霍利连锁店破产了”、“海地政变领导人被释放”、“甲壳虫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去世了”本质上只包含主语和动词。

第二,谣言是信息传播。谣言不会停在某一个人身边静止不动,它会在人与人之间流动和传播。谣言绝不仅仅是个人的想法,而是社会交换中复杂的纺线,是信息交易者之间交换的信息商品。从这个意义上讲,谣言是模因(meme)的子集,是通过类似于生物的自然选择后生存下来的想法。“不合适”的谣言会消亡——它们停止流传,而“合适”的谣言会留存下来。

第三,谣言之所以能成为流传下来的信息,是因为它对谣言参与者而言有工具性意义。这些信息在某些方面与他们有关联,能影响、吸引或威胁他们。我们说的工具性(instrumental)与杜威(Dewey)所指的具有相同的含义:有某种重要的目的,而不是娱乐性、社交性或漫无目的的。也就是说,谣言往往与对参与者有重要意义的话题相关。这种工具性意义一定程度上具有时效性特点,也就是说,它与当下的事件有关。在这一意义上,谣言和新闻类似,它往往是指新的信息。

工具性意义通常源于其为人们带来的潜在后果,罗斯诺(Rosnow)称之为结果意义(outcome relevance)。例如,迪方佐等人研究中的组织谣言来源于对某些事情的集体关注,比如工作职责和晋升机会(人事变动谣言)、工作的稳定性与补偿(裁员谣言)以及健康威胁(污染谣言)。然而,这种工具性意义也可能是长期稳定的。

谣言可能与人们长期感兴趣的话题相关,例如宗教谋杀和飞碟。只要参与者认为信息陈述的话题与他们相关、影响他们或者会以某种方式威胁到他们,这样的陈述就可被视为谣言。换句话说,尽管谣言有时令人大笑,但是谣言根本上并不是笑话;尽管谣言可能会使人们更具社交性,但是谣言的主要功能不是消磨时间。谣言关注的是人们认为相对紧急的、有意义的、有目的的或重要的话题。

第四,谣言是未被证实的(unverified)重要传播信息,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证实是指“由论证、证据等证明为真”。因此未被证实的陈述没有被证明正确或真实,并且没有“可靠的证据标准”。正如罗斯诺提出的,谣言“建立在未经验证的信息之上”。注意这不是说谣言绝对没有基础,它们常常有一些基础。但是,其基础十分薄弱或毫无凭据——绝非可靠的证据。可靠或可信的证据通常是实证性的或有可靠来源的。这类证据即使经过审查、测试和质疑,也依然成立、有效。在这里新闻和谣言的区别很明显:新闻是被证实的,而谣言总是未被证实的。

对一些人而言,有些陈述似乎拥有可靠的证据,但是它们经不起进一步推敲。例如,1981年的一则虚假谣言说宝洁公司的董事长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正式宣布宝洁资助了撒旦教会,这则谣言通过纸片传单的方式传播。传单宣称这件事证据确凿,让人们打电话给访谈节目以获得一份价值3美元的该节目录像的拷贝。当然,任何拨打电话的人都会发现不可能获得这份拷贝。事实上,宝洁的董事长从未在访谈节目中出现过。因此,谣言包括了误传(misinformation)或被有些人认为是真实的虚假陈述。这值得我们反思,启示我们对听到内容持普遍的谨慎:最初看似坚不可摧的证据,实际上可能很容易瓦解。

电影《2012》(2009)剧照。

传播谣言时人们想达到什么目的?

传播谣言时人们想达到什么目的?目前关于谣言的心理学文献认为有五个因素与谣言传播关系密切:不确定感、重要性或结果相关性涉入(outcome-relevant involvement)、缺乏控制感、焦虑以及相信。

一般来说,人们参与社会互动是为了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中的至少一个:有效行动、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在实现“有效行动”的目标方面,社会互动帮助人们积极应对周围环境,获得经过社会确认的现实感,更有效地应对环境。在实现“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目标方面,社会互动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持对于人类这一社会性动物而言至关重要的关系。最后,自我提升目标是一个更自私的目标,可能导致一系列信息加工偏差。也就是说,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设法肯定自我意识,以各种方法利用社会背景来提高自尊。在谣言传播中,这些目标表现为三个动机:事实寻求(fact finding)、关系增强和自我提升。

事实寻求动机

研究已发现很多谣言传播的前兆变量,其中以下这些变量反映出较强的事实寻求动机:不确定感、重要性、缺乏控制感以及焦虑。不确定感被定义为一种对当前事件意味着什么或即将发生什么事情持怀疑态度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对某件对自身而言重要的事感到不确定时,就会产生失控和焦虑的感受。

例如,不清楚公司重组的准确性质、将带来的后果以及它对个人工作的影响(即对重要问题的不确定感)会使人感到对如何应对这一变化缺乏控制感,可能演变为雇员群体的严重焦虑。人们渴望减少不确定感与焦虑,恢复对自己处境的控制感。也就是说,不确定感、重要性、缺乏控制感和焦虑的混合体会引发“知道”的需要。假如从正式渠道(如公司管理部门、政府民政部门或媒体)无法获得消息,人们就转而通过非正式渠道(如办公室的小道消息、朋友、社会群体)获取信息。这种在集体过程中产生的非官方消息成为谣言。

一些早期的谣言传播理论曾指出不确定感和模糊性在谣言传播中的作用。贝尔金(Belgion)曾说“谣言源于不确定感”。普拉萨德(Prasad)认为“不寻常和陌生”的环境会催生谣言。奥尔波特和波兹曼也有类似的观点:谣言传播就是模糊性和话题重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卡普洛(Caplow)观察到,谣言往往随着不确定感的出现而增多。费斯廷格(Festinger)和同事指出谣言是在认知不清晰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问题。

对于谣言的社会学研究强调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的集体意义建构。在缺乏正式渠道的信息来解释模糊不清的事件时,群体成员们会参与一个集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说,群体成员会共享并评估解释当前模糊情境的信息。为研究伴随着谣言传播的集体问题解决过程,我们分析了互联网上的谣言讨论。

对网上超过280篇谣言帖子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很大比例的互动行为是为了寻求事实。群体成员们搜集、分享与谣言相关的信息,评估这些信息,然后判断这些谣言的可信度。总的来说,关于谣言的社会互动有降低不确定感和建构意义的功能。

电影《搜索》(2012)剧照。

关系增强动机

社会关系对人类的生存而言至关重要,它服务于一些重要的目标,如选择配偶、抚养子女、采集食物、躲避掠夺,以及在资源匮乏条件下生存等。建立和维持关系的目标反映在各种人际交往领域的日常行为中,比如:寻求他人的陪伴、为取悦他人而遵从规范和劝说式呼告;印象管理和自我展示策略,比如奉承;避免讨论可能产生冲突或伤害对方的话题;用幽默或令人惊叹的话题来吸引他人注意;甚至欺骗他人。例如,特瑟和罗森(Tesser & Rosen)的研究表明,人们不愿意传递坏消息,因为他们担心坏消息会对接收者产生负面影响,或者引发接收者对自己负面的评价。这种抑制负面消息的倾向被称为不愉快信息最小化(minimize unpleasant messages)效应。

关系情境会影响目标的表达方式。比如,在短期关系或在关系形成的早期阶段,人们热衷于在他人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以及取悦他人。在这种情况下,诚实可能会让位于让他人感到积极情感等关系导向的目标。因此,人们会尽量传递那些能够吸引他人注意、惹他人喜爱的信息,至于这些信息的真假,则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在有更多个人投入的长期关系中,准确的信息共享可能尤为重要。另外,关于“讲故事”(storytelling)的人类学文献指出,人们的叙事内容会被实现人际关系(引起目标对象的注意)、群体(维持地位差异)以及群体间(通过编造只对一些人有意义的故事来排斥其他人)目标所操纵。

拥有并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也是在社交网络中提高地位和威望的一种方式;一个人拥有更高的地位通常会使他人更加喜欢、重视、尊重他。在充满不确定和威胁时(比如战争或自然灾害),信息更加珍贵。出于对让自己的社会地位更进一步的渴望,人们可能会不自觉地传播谣言。奥尔波特和波兹曼曾举过一个这样的传播案例:几个意大利裔的美国社区成员在“二战”期间拥有一些晶体管无线电收发报机,他们热切地想显摆自己“知情者”的地位,所以无意识地传播了广播中的宣传。通过传播谣言来证明自己是“知情者”是一种增加他人对自己的好感、重视和尊重的方式。

自我提升动机

自我提升动机指人们对自身感觉良好的需要。人们努力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并热衷于进行提升自尊的认知活动。自我提升对于认知和判断的偏差性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例如,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很多方面的技能和能力都高于人群的平均水平:当人们受到引导,相信某些特质(如外向性)或者能力(如驾驶技术)受到人们推崇时,人们通常会在这些方面给自己更高的评分,而且更可能回想起自己在这些方面表现出众的经历。

一个关于自我提升偏差的例子是,人们通常认为自己的特质(相比于他人的特质)更有可能带来积极的结果(比如获得领导职位,幸福的婚姻等)。举一个例子:当一则信息威胁到人们的自我形象时,人们通常更加排斥这一与他们持有的态度相悖的信息;但是,当人们自我感觉不错时(在一些无关的事情上),他们对于那些与自己持有的态度相悖的信息会更加宽容,而且更容易被说服。

人们的这些自我提升偏差会延伸到他们所归属或认同的群体。我们的自我感知的一部分源于我们所在的群体,例如人口学群体(如种族、性别)、专业群体(如学者、工程师)或社会群体(如兴趣俱乐部、学生社团、荣誉协会)。我们通过与我们认为地位和声望很高的群体建立认同,以获得意义感以及自我感知。这种认同可能使我们的判断出现偏差,偏向于自身所在的群体(即内群体),而不利于与我们无关的群体(即外群体)。

例如,相较于有关内群体的正面信息,我们对有关内群体的负面信息更具批判性。类似地,我们倾向于认为关于内群体的正面(而非负面)信息具有代表性。另外,我们会把外群体的成功归功于外部因素,而把外群体的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特征。在内群体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对外群体的消极反应会更加强烈,在人们看来,灭外群体威风就是长自己志气。对外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使人们保持对内群体的高度评价或合理化外群体获得的不利结果。

自我提升动机既可能导致公然、有意地为私利散布谣言,也可能导致无意识地选择和传播利己谣言。尽管这一方面的研究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但谣言文献显示,谣言可能源于具有煽动性的恶性宣传策略,并作为这种宣传策略的一部分得到传播。在紧要关头(如议员选举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谣言能起到奇效。在战争时代,人们故意传播谣言来瓦解敌军的士气。销售代理通过散播谣言诱导消费者放弃竞争对手的产品,而选购自己的产品,由此谣言成为口碑战中的利器。在选举中,谣言能够破坏对方候选人的声誉。

尽管有意识的谣言传播在很多情况下都可能出现,但它通常没有被作为一个重要变量考察。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有意识的恶意谣言传播揭露了人性中丑恶的部分,体现了“人际生活中丑陋的部分”。此外,造谣的恶毒意图本身不足以支撑谣言的发展。一则谣言要扎根下来,必须找到肥沃的土壤并吸引某些人群的想象。

换句话说,谣言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服务于一个或更多的动机。或许一则谣言可以从一个有恶意的主体那里产生甚至获得短期的活跃,但是要更广泛地传播,谣言需要满足人们事实寻求、关系增强或自我提升的动机。尽管如此,我们同意应该对谣言被有所图的人使用以操纵公众情绪有更高的警惕性,尤其是在关于谣言及其影响的公共教育背景下。宣传员宣传的关于谣言使用的知识可以为人们敲响警钟,防止人们落入散布谣言者的陷阱(即人们必须学会不信任那些引发信任危机的人)。

自我提升动机激发谣言传播的第二种方式是,谣言传播会通过作用于个人的社会认同来提升个人的自尊。群体偏好抬高内群体和贬低外群体的解释。因此,贬低外群体的谣言远比负面评价内群体的谣言更加常见。例如,在“二战”期间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克纳普(R. H. Knapp)向《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杂志读者征集他们听到的谣言。在收到的1089则谣言中,超过六成的谣言是对某个社会群体的贬损,被归为群体敌意谣言(wedge-drivingrumor),因为它们扰乱了群体间的和谐关系。

当谣言传播旨在合理化自我提升态度时,自我提升动机也起着作用。在评价谣言时,人们更偏好支持他们既有偏见的谣言。未被证明的偏见这一概念让人反感,而当谣言支持偏见的时候,偏见获得了其合理性。换句话说,谣言有助于对所期望的信念结构进行 “合理化建构”(justification construction)。奥尔波特和波兹曼提出“谣言慰藉人心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合理化”,意指贬低外群体的谣言在表达偏见的过程中也合理化了偏见。

原作者 | [美]尼古拉斯·迪方佐 [澳] 普拉桑特·波迪亚

摘编 | 王一

编辑 | 申婵

导语校对 | 危卓

好了,关于模因(模因污染是什么)和模因(模因污染是什么)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zhuoseo.com/news/2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