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意思(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意思启示)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意思(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意思启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意思(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意思启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所说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应该怎样理解

对于学习孔子说过很多相关的名言,“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有一句话历代学者给出了很多不同的解释,这句话就是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出自《论语.泰伯篇》第十七章。这句话到底应该怎样理解才对呢?先看看历代学者大儒对这句话的解释吧。

第一种是以宋朝二程及朱熹为代表的,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对于本章是这样注释的,“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意思就是求学要有一种紧迫感,就好象追人追不上的感觉,而且心里总是担心会失去目标。按这种看法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要有紧迫感),同时还要有担心失去目标一样警醒。”

第二种则是将本章看成两句相对完整的话,“学如不及”的意思求学的过程中(在没有学会之前)要求紧迫感。“犹恐失之”的意思则是学会了的知识(还要时常温习),唯恐忘记。正如孔子说过的“温故而知新”,知新,要跟得上;温故,要会复习,才能学有所得。

第三种是南怀瑾先生的看法,认为“学如不及”的意思是求学问要随时感觉到不充实,“犹恐失之”的意思则是(以这样努力的精神)还要怕原有的学问修养会退失。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含义。

以上三种解释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求学态度的重要性。其实现在对于学生们我们也会有同样的要求,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懂得怎样提高效率。同时内心深处到知道学习之不易,想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关键在于坚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活到老、学到老,才是为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还有一种是网络大神缠中说禅的看法,他认为“不及”是 “不至”的意思,也就是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意思。 “学如不及”的意思就是,对照、校对“圣人之道”进行学习而不能达到尽善尽美,其原因正是“犹恐失之”。 “犹”,在这里是“踌躇疑惧”的意思,与《道德经》中“犹兮若畏四邻”一句中的“犹”相同。“恐”,恐惧、疑虑。“失之”,使之失,之,指代“学”。“犹恐失之”一句的意思就是,踌躇、恐惧、疑虑使“学”迷失,因此达不到尽善尽美。这种看法孔子这两句话是有因果关系的,整体解释就是,对照、校对“圣人之道”进行学习而不能达到尽善尽美,其原因就是因为踌躇、恐惧、疑虑使“学”迷失。也就是说学习圣人之道,首先一定要坚信其理论的正确性,学不会往往是由于疑惑造成的学习信心不足。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对正确治学态度的论述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第八)。孔子认为,做学问没有止境,永远不能有满足的时候;学习过东西,总是害怕失去它。因此,只有采取勤奋好学、实事求是、以古为师、择善而从的正确学习态度,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勤奋好学

什么是好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第一)。孔子认为,不追求物质生活的安逸,多做事、说话谨慎,向实践学习,以道德高尚的人为师,这是好学的具体表现。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第十九),每天学习一点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经常温习、巩固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旧技能,这是子夏对好学的论述,学习者唯有勤奋,才能达到这一要求。

孔子一生勤奋,为后人树立了好学的榜样。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治长第五);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第七),孔子一生在学习上达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程度,这种勤奋、惜时、乐学的精神,为后人所景仰。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第五),孔子认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文”,原因就在于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实事求是

孔子主张,作学问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第二),作学问怎样才算聪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叫聪明;不懂装懂,强不知为知,狂妄自大,这是最大的愚蠢。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宁愿自己去下一番功夫探求,也不可模棱两可,告诉别人错误的结论,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第九)。

孔子治学态度非常严谨,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八佾第三)。孔子告诫我们,做学问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不可主观臆断,道听途说,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阳货第十七),违背事实的胡言乱语,不但有悖学问之道,而且为道德所不容。

3、以古为师

在学习资源并不丰富的春秋时期,以古为师,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是治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孔子非常重视向古代文献资料学习,子曰:“吾犹能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卫灵公第十五)。学习的目的是古为今用,阐述自已的学说,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第七)。对于古代人物的评价,也要一分为二,以事实为依据,不可妄下断言,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卫灵公第十五)。

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必须下苦功夫学习和探求,才能获得真知灼见。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第七),此语不仅道出了学习的正确态度,而且表明了孔子对天才的态度,孔子认为,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天才,天才来之于勤奋,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第十六)。

4、择善而从

圣人无常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第七),只要别人有长处,人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张第十九)。择善而从、多见而识之是学习的正确态度和顺序,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第七)。

【清风典历】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杨伯峻《论语译注》

【小识】

“守才奴”

差不多同样的意思,孔子还说过一次:“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但说的不是做学问,而是为人臣。你是不是会想到一个“奴才”的形象:开始的时候,心里一定谋着一个什么位子,他那么小心翼翼,就是怕有点闪失,得不到这个位子;得到了这个位子,他仍然小心翼翼,就是怕有点闪失,再失去这个位子。任何一种东西,一旦你认为别人可以给你,也就一定会认为别人也可以不给你,而且即使给了你,也可能再要回去。这就是患得患失的“心理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就是患得患失。一个做学问的人,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就可以叫做“才奴”了。注意,不是“奴才”,而是“才奴”。

说一个人有才,大概就是指有学问。有大才,就是有大学问。学问从何而来,是学来的;学它要干什么,是要用。

“才奴”是这样“炼”成的:先是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想马上得到,于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什么都在他的视野之内;于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什么他都多少知道一些。后是什么都不想放手,什么都不想改变,于是言必称之,文必引之,什么都是“书上说”;于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什么都是“老人言”。辛辛苦苦得到的学问,最终却困住了自己的手脚,岂不冤枉?

跟“财奴”一样,“才奴”的核心也是“守”。有守财奴一说,也应该有“守才奴”之谓。守财奴上不了富豪榜,“守才奴”也成不了大气候。(尚之)

桂枝

桂枝: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意思(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意思启示)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意思(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意思启示)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意思(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意思启示)插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zhuoseo.com/news/21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