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通俗易懂)

今天给各位分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通俗易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通俗易懂)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区别?

唯心,就是随心所想,奢望求来,时有梦唤,醒来自兴,心情等待的一种幻想,是一种虚伪的心想而事,一般虚多实少,但是也有偶尔出现的事,我认为是巧合,往往人们把巧合看成唯心,至今还在流传,我们又用唯物观点来看,唯物它是实际与看见的事物而推理,在推理之中的变化,看到真实的事而变,又产生另一样的事物存在,这就是唯物思明,也就是现在科学试验中的变化与实际数据撑握,也可换句说成唯物二字,我的观点,谢谢网友,我虚虚一说!!!

你能通俗的解释一下什么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吗?

谢谢提问!我来说几句话。

首先声明:我不是研究学问的,只能唯心的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指:把人们认为是似有非有又虚无漂渺的事物,当做实际来供奉,并大肆的宣扬,统常把持守这种观点的理论者称为唯心主义者。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通俗易懂)插图

唯心主义者,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什么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指:眼能看见,手能触及,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其余都是扯淡!

唯物主义者在这个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我自已的辩证法:

唯物论者与唯心论者,绝不会单独存在!是对立又统一,又能相互转化。

唯物论者最终会向唯心论者靠拢。古人云:‘’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例子!

唯心论者引领唯物论者,这样的实例生活中多得不可胜数。

例:现在的飞机在天上飞行。拿到二千年前,人们会说你是痴人说梦。

例:到有一天,共产主义就实现了,你信吗?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因为我是一位完完全全的唯心主义者。

一个意念心思,决定一个人的一切实际行动,心思意念来自外部环境中的人事物,唯心转化为唯物谁能逃脱这一过程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区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人们思维过程的两种模式,也是用以指导人们思维、言行的两种理论和思想模式。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是哲学界的两大派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分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社会主义国家以唯物主义理论立国,而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地以各种唯心主义理论立国。当时的两大阵营因意识形态的对立形成了全球范围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对立,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上世纪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虽然最终没有转化成热战,但双方在冷战中仍消耗了大量财富。两大阵营虽然少有战场上的生死对决,但仍由于在军备竞赛中过度的消耗,使大部分以唯物论立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倒台了。即使到今天,以唯物论立国的一些国家,也没能进入到世界发达国家序列。

上个世纪,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上的严重对立。在对立中,从表面上看唯物主义者占有绝对优势,并且唯物主义者对唯心论者的打压也无不用其极。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前苏联的解体,感觉唯物主义者对唯物论的坚持也没有之前坚定了。

唯物主义在国家、国际上的表面上的失势,以及在一些国家内部的低调趋向,能说明唯物主义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失败了吗?能说明唯物论相对于唯心论是一种落后的理论吗?我想不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失败和落后不是因它们坚持唯物主义理论引起的,正相反,是因有些国家的当权者抛弃了辩证唯物主义而造成的,虽然这些国家的当权者的脑门上始终贴有“唯物论者”的标签。

所以我认为,要比较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优劣,首先要能够分清它们,这样就能看清失败的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了。

本文分二部分,可能逾万字,为了方便各位朋友阅读,我将之化整为零、分五次发出。殷切盼望各位朋友批评指正,并欢迎转发收藏。

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在学术上的区分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世界本源的问题,也就是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我们的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认识论的问题。唯物论和唯心论在世界本原论和认识论都有不同的观点。

1)本体论上的区分

哲学界对世界本原的论述有: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等多种。

在一元论中,唯心论认为精神是世界本原。如绝大部分的宗教学说,认为仅在精神中存在的神是世界的本原和创造者,这些学说是属于唯心论的;如对《老子》中“道”的理解,新儒家(可称之为儒教)和道教都把“道”理解为世界的本原,但他们又把道神秘化、精神代,从而得出《老子》唯心主义的意义。而认为物质和自然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属于唯物论。

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都是世界的本原,这种学说是一元论中两种观点的妥协,归根到底它是属于唯心论的。

多元论,如中国古代的阴阳说、(金木水火土)五行说,虽然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但这些学说对世界的解释,一律是一些人们心中的臆想,用臆想的部分物质作为世界本原,或用不合实际的对世界的认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依据,所得出的理论学说必然是唯心主义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指本体论)而分成两个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说来是本源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2)认识论上的区分

在认识论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两方面的分歧。

首先,唯心论者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如英国近代哲学家休谟,他对感觉之外的存在都持怀疑态度,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必然性持否定态度。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康德,把现实客观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自在之物”就是现实世界的本质,康德认为这种自在之物是完全与我们感性认知的接受性无关的,是绝对离开人的认识的,换言之,我们只能认识现实世界的现象,而现实世界的本质是不可捉摸的,是永远不能被认识的。我国自董仲舒之后的新儒家对《老子》中“道”的解释,也把国人引入“道”不可知的泥淖。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承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艰难的。可知论将世界分为已知和未知两部分,人类可以通过已知世界逐步认识未知世界。恩格斯认为,通过人类无限长时间的对世界的认识的积累,人类甚至可以彻底认识世界的本质。

老子、孔子是唯物主义者,而以他们的虎皮做大旗的儒教和道教已沦为唯心主义者。

其次,是在物质与意思的关系上,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精神的反映的,是唯物主义,反之是唯心主义。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从理论上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是思维的两种模式而已,唯物论和唯心论也只是哲学领域的两种理论,对于大部分的哲学家,我们甚至不应该把他们归类为唯物主义者或唯心主义者。

为什么世界上不少信仰宗教的国家,如欧美的一些国家,反而成了发达国家了呢?原因可能是:虽说这些国家的国民和学者大都是唯心论者,但他们的有神论也仅停留在信仰层面,他们在相互合作中遵循着法律,在生活和工作中尊重着制度、规程和科学,所以他们是思想上的唯心论者、行为上的唯物论者,所以这些国家中不乏发达国家。

历史上有些唯心论者,如笛卡尔(法国。解析几何)、牛顿(英国。微积分、经典力学理论)、莱布尼茨(德国。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天才的工程大师)、康德(星云学说)、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等)等,他们也有着巨大的科学成就,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可能是:唯心论者强调人和精神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理论,在科学研究中他们仍然是用实践去检验和证实他们的理论的,属行为上的唯物主义者。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坚守唯物论的国家,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反而落后呢?这是唯物论不切实际的原因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唯物论国家的落后,反而是由于它们没能在实际中坚持唯物论造成的。这些国家的唯物论仅体现于他们国人的思想和书本中,或者说他们只是把“唯物论”、“唯心论”当做贴在人们脸上和一些理论上的标签而已,而在行为中他们常用的是唯心主义的方法。

不是把“唯物论”或“唯心论”当成标签贴在人脸上,就能使一些人就成了唯物论者或唯心论者了。人的思维模式是变化的,就像事物、矛盾是始终运动变化一样。在人的一生中,有时他是个唯心主义者,有时又是个唯物主义者;有的人是思想、信仰上的唯心主义者但又是言行上唯物主义者,还有一些人正好与之相反。认为思维是固化的、认为哲学家的思想是不变化的,用绝对化的观点(如给哲学家贴“唯物论者”或“唯心论者”的标签)看人的行为,正是违反辩证法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曾睿:

《我读感知论》随想录(50)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般人很难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用科学的方法区分只会显得复杂又麻烦,说了一大堆也分不清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其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同一存在的正反两面,只不过人们不知道这一存在是相对于谁而言的。用唯心主义的名言展开,存在就是被感知。唯心主义认为被我感知到了就存在,没被我感知到就不存在;唯物主义认为被我感知到了也存在,没被我感知到也存在。唯心主义的存在在“被感知”之内,唯物主义的存在在“被感知”之外。“被感知”无意中成了人们划分物质和精神,客观和主观的依据。被感知就存在即主观精神,不被感知也存在即客观物质。

人是怎么知道事物不被感知也存在?这个“被感知”是相对于一个主体“我”而言的,物质不管被不被这个“我”感知,都存在,其他人可以作证明,这说明物质与被我感知无关。当然要这么早下结论,就太草率了。说存在跟我感知无关,这再怎么说也没道理,每个人的存在不都是“我感知”吗?每个人只能我感知存在。看起来,这个“我感知”的作用很大。我感知与存在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应该是“我感知创造存在”,但是被我们弄成了“存在创造我感知”。“存在创造我感知”其实就是唯物主义的底层思维,这一底层思维的表述是,存在已经存在,我感知只是认识了存在。可以看出唯心主义也是这一思维,但不同就在于,唯心主义是存在已经存在,我感知认识了存在,存在就存在;唯物主义是存在已经存在,存在跟我感知认识无关。

唯心主义的存在在内心,所有存在都在于我,是我让存在存在的;唯物主义的存在在外物,所有存在都不在我,存在就是事物自身的存在。这两者都是“存在创造我感知”,只不过出发点不同。唯心主义从内心出发,也就是从主观出发,我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心造的;唯物主义从外物出发,也就是从客观出发,我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物自体。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我感知”都被作为认识存在的方式,唯物主义认识的是物自身的存在,唯心主义认识的是自己心的存在。这里,感知就都被当成认知了。感知本身的含义是认知吗?认知是感知自身的含义,还是人赋予给它的?如果感知本身就是认知,为什么其他生物没有像人这样认知出一个世界来?一个认知的世界和一个感知的世界是一样的吗?

感知和认知怎么不一样?认知是验证存在,感知是表示存在;认知是在存在的基础上去认识,感知就是存在;认知是感知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感知是直接信息的反映。人怎么就把感知当成认知了,人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认识自己的感知,而自己的感知并不是自己认识中的任何一种。这就非常有意思了,存在是什么?存在不是客观和主观,存在也不是物质和精神,那些都是存在的内容,存在的本质是“在感知”。人颠倒了主次关系,让感知内容去决定感知运动,让存在去决定我感知。这在若干年后将会成为一种笑话,那时的人会感慨,当初怎么这么傻啊,感知到的内容既然决定着感知本身。

人们以唯物思维本来就难以分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因为唯心主义用的也是唯物思维,全天下没有哪一个人不用唯物思维,没有哪一个人脱离了唯物思维。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宗教主义,唯意志主义,老子之道……无一不是“存在创造我感知”,让我感知服务于存在,让感知本身服务于感知内容。感知思维的“我感知创造存在”是一个整体,万事万物都不可分割,因为它们都在感知运动中,事物只能以“我感知”的方式存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存在方式。我们去认识事物时把存在的主体“我感知”给弄丢了,让一切存在都跟我感知无关,但事实却是一切存在都出于我感知,最终也必会回到我感知,我感知才是真正的造物主。存在源于我感知,终于我感知。我感知到什么,存在就呈现什么。我感知本身无法被感知,一切存在都是我感知的一部分。

被感知的正面是唯心主义,反面是唯物主义,存在不管是由被感知决定,还是不由被感知决定,其本质都是被感知。这就好比人类产生了精神意识,精神给人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坏,唯心主义说存在就是精神意识,唯物主义说存在跟精神意识无关。都是用精神去感知精神,存在不管跟精神有关还是无关对精神本身有实质性的影响吗?外界的物质不还是人精神意识中的存在吗?人什么时候脱离了精神意识?精神意识的显著特征就是认知,我们之所以找不到存在的目的是因为我们无意间把感知当成认知,认知有目的才怪呢?几千年来,我们最大的迷茫就是不知道我们认识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感知,除了自己的感知以外就不可能是其他的,因为其他的任何事物都在“我感知”中。

为了区分感知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以合为认知主义,唯物主义从感知(物质)出发去认识我(意识),唯心主义从我(意识)出发去认识感知(物质)。然而他们都并不知道,“我”就是感知。这是全天下最简单的道理,简单到让人一时难以明白。(接下)

西方哲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究竟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为大家介绍哲学家罗素的经典代表作《哲学问题》这本书。在西方哲学里面,有很多二元对立的思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是两种典型的思想,这是关于本体论上的两种对立思想。

简单来说,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是第二性的,是现有物质然后有精神或者思维、意识等等,西方代表哲学家也有很多,赫拉克利特、培根、洛克和最近我们正在介绍的马克思等等;相反,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或者心灵,精神是第一性的,一切的存在,一切为人所知道的存在,从根本上说都是精神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典型思想比如,柏拉图的理念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按照直觉来说,世界当然是物质的,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就像意识是大脑的产物一样。但为什么唯心主义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呢?其实并没有我们直观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前面的内容,我们介绍了贝克莱的部分思想,贝克莱提出了“存在即是被感知”。

他认为,我们都是通过“感觉材料”这个中间媒介去感知到外在客体的存在的,而且我们唯一能确认的就是感觉材料给我们的感觉,或者说,感觉材料是我们的知觉所能向我们确保其存在的唯一事物,而感觉材料是在我们心灵之内的,所以,贝克莱得出结论,所有我们能认识的事物,就存在我们心灵之内,是精神性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

贝克莱说“存在即是被感知”,并没有说我们自己没感知到的事物就不存在,而是说在感知之外,是没有事物存在的,因为有一个上帝,可以感知一切,所以,在我们没有看到窗外,或者在关门之后,在我们感知之外的事物也是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不被我们感知,也会被上帝感知,但这种存在不是一种客观的实,而是一种在心灵中的观念的存在,或者说,一切的存在都是存在于上帝心灵中的观念。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贝克莱是在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且是全知全能的一种存在,上帝能感知一切,而且贝克莱本身也是一位大主教,维护上帝的绝对存在,是他思想不可动摇的根基,这是我们理解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的内涵。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贝克莱思想里面的另外一个谬误。这里我们从“观念”讲起,贝克莱说“存在即是被感知”,他还说“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把直接被认知的任何东西都称之为“观念”,我们看见一个特定的颜色是一个观念,听到一句话是一个观念,看到一个杯子是观念的集合等等。观念和我们前面说的感觉材料不完全一样,范围还要更广一些,比如我们有一个“善”的观念,有一个“美好童年”的观念,这些观念并没有具体的感觉材料,它存在于我们的记忆或者想象里面。所以,在贝克莱的思想里面,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来自于清晰的感觉材料,比如颜色、声音、味道等等观念;一种是来自于模糊的,抽象的,图像类似的观念。

更进一步,贝克莱认为,我们直接认识到的一切,都是由观念组成的。比如让我们看到一张童年的照片,照片的颜色、形状、大小、甚至气味这些感觉材料是一种观念,而照片带给我们的童年记忆也是一种观念,这些观念都存在于我们的心灵。所以,我们感知到的其实就是无数的观念,贝克莱的意思好像是说,我们看到一张童年的照片,和我们大脑里面想象一张童年的照片,其实是类似的,我们都是感知到一堆观念存在于我们大脑里面。这里要注意的是,贝克莱并没有否认这张照片的真实存在,我们闭上眼睛,这张照片依然是存在的,但是贝克莱说的存在,是因为上帝在感知它的缘故,换句话说,它是存在于上帝的观念里面,是上帝心灵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我们没看到的时候,它依然是存在的。

简单来说,贝克莱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觉就在于部分的是分享上帝的知觉,而正因为这种分享,不同的人就看见同一个事物大致是差不多的。贝克莱认为任何被认知的都必然是一个观念,事物是观念的组合,离开了心灵及其观念,世界便一无所有,并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被认知。

这种思想咋一听起来还挺有道理的,但是其中有一个关键的错误是,贝克莱把观念等同于观念的对象和观念本身等同了,或者说把观念和和认知的对象等同了,但这两者显然是不一样的。被认识事物的观念观念必然存在于我们大脑里面,但是观念的对象,也就是事物本身并不等同于观念,虽然我们无法通过观念就确认事物本身,但是观念和观念的对象是不一样的,这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如果按照贝克莱这个思想,康德的解释更为合理,康德把我们通过观念去认识事物本身称之为“物自体”或者“自在之物”,这是我们无法认识到的,就像贝克莱说,我们永远只能通过感觉材料去认识事物一样,感觉材料就是我们心灵的一幅有色眼镜,我们永远都无法摘下这幅眼镜,我们永远也不通过感觉材料去认识事物,因此我们永远也无法认识事物本身,这是康德的认识论思想。

好了,今天我们从观念本身出发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贝克莱的两个重要思想,一个是存在即是被感知,一个是物是观念的集合。从这个逻辑上,贝克莱的唯心主义思想似乎存在一定的漏洞,当然,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争论并未就此结束,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通俗易懂)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zhuoseo.com/news/2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