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柘怎么读(木石柘怎么读柘荣)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木石柘怎么读(木石柘怎么读柘荣),以及木石柘怎么读(木石柘怎么读柘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柘树:柘城地域文明的基因

柘城,自古以柘树而得名,与“木”与“石”而结缘。柘城自秦设立县治,以有柘沟环流,而两岸柘木繁茂,邑内盛产柘丝,而得名“柘县”,迄今已有2240多年的置县历史。古老悠久、赓续延传几千年的柘树和柘丝文化,早已为柘城这方土地这方人注入了一种丰沛的生命活力,平添了一种绿色的精魂、永恒的神韵。

一、柘树,永远的家乡情思

柘城县仅存至今的一株珍稀古柘树,位于老王集乡北部的扳曾口村东、村小学校西侧。相传栽植于北宋仁宗年间(1023-1063年),距今约有近千年的历史。近千年来,它吸收日月精华,采纳大地营养,依然枝叶茂盛,蓊郁荟蔚、苍绿争荣、披云弄霞,年年还能够结出许多如球状的果实,从地表生长出一株株嫩绿的枝条来,展示着它坚毅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树高23米,树围3.8米,树冠覆盖200平方米,三大主枝直径均超过1.5米,枝长超过20米,老化树皮积存厚4厘米。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1986年就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更被当地群众奉为树神。

据史料记载和当地人的口口相传,在这棵古老的柘桑树下,清末时期还曾经发生过一段慷慨悲壮的历史故事。

清末,由中国同盟会领袖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势不可当。在柘城率先响应这场革命的就是出生在今老王集乡扳曾口村的清末秀才王居信。王居信由商丘同盟会员王全妮介绍加入青帮组织,被推举为扳曾口、侯庄、谢楼、余少楼等8个村的联庄会老总。1911年初,他秘密组织青帮,为帮众制定了不欺老、不骂少、不奸淫、不偷盗、不骗吃、不骗喝、婚丧互助等内容的“十大规定”和“五大条款”,并在帮众中广泛传播“骑马挎长枪,孙文也在帮”、“头戴小磨盘,身穿一裹圆,宣统坐了帝,不过二三年”、“五眼枪,六轮子,逮住财主要银子”、“柘城县,县城小,进城逮住孟大老(指当时柘城知县孟苞)”等歌谣,扩张声势,鼓舞士气。1911年农历5月24日、8月14日,41岁的王居信两次在柘桑树前聚集帮众,身骑白马,威风凛凛,向帮众历数清朝官府罪恶,宣传反清起义道理,偕同商丘、鹿邑等地帮众,接连攻克了砖桥集、柘城县城,释狱囚、开粮仓、济穷人、杀土豪,声威大振,队伍发展到3万余人。

王居信领导的青帮起义,很快遭到了清政府的血腥镇压,王居信等18人被逮捕。知县孟苞对他施尽酷刑后,把他绑在柘桑大树前,浑身浇上煤油放火焚烧。待烧至半死把头割下,装在牛笼嘴里,悬挂在柘桑树上和县城东门的城楼上示众10余日。又一把火焚烧了扳曾口村的所有房屋,在现存的王居信故居老宅建筑的西山墙上,仍存有当年的火烧痕迹。所以,当地群众在王居信领导青帮会联络集聚点柘桑树的前面,建起了一间“王居信反清起义纪念地”碑楼,每逢王居信忌日和清明节,都会有当地群众来这里为英雄烧香祭拜,寄托哀思。

千年挺立的柘树,它是一棵英雄的树、一棵不屈的树,它的老成持重、风骨刚健、冷峻威严、威武不屈,都来自于这方英雄的鲜血染红了的土地。它的每一片枝叶,都是一道绽放的诗章、一道夺目的光彩!

二、柘树,柘城地域文明的基因

柘城历史悠久,文绪绵长。上古之时,为炎帝朱襄氏之都。据今人考证,朱襄氏部族所崇拜的图腾为早已消亡了的“朱木”,又称“赤心木”,所以,地名称“株野”。但据闻一多教授和省华夏姓氏文化博物馆馆长朱国林考证认为,“朱木”其实就是柘桑之木。闻一多教授说:“赤心即棘心,犹言有刺之木矣。”又言柘朱亦有刺。上古之时,柘木是以朱木相称,故以“朱”代指“朱地”、“朱野”。其实,老柘树的木心正是黄中带红,木心红黄,柘木和朱木是同一种树木无可怀疑。柘朱一木,恰与朱襄氏部族崇拜的圣木“赤心木”图腾相吻合而顺理成章,炎帝朱襄氏文化与柘城柘树文化就有了同根同脉、同源同道、相延相承的密切关系,也更加充分而有力地证明了柘城柘树文化的基因深厚、源远流长。

柘树生长缓慢,百年以上树龄,胸径不过20厘米。柘木纹理美观、荧光强、有金丝,木质坚重、硬度高、韧性强、耐磨损,故有“南檀北柘”之说。“柘”字以“木”和 “石”字相组合,寓意该木质地细致,坚硬如石,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木头与山石的结合。

据清光绪版《柘城县志》记载:“当是时,多风,群阴閟遏,诸阴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之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炎帝朱襄氏在这里主政时,阳气过盛,大风不止,干旱无雨,造成庄稼和瓜果无法生长,草木枯黄,果实不结,百姓多病。朱襄氏以为,旱魔乃邪恶之气,邪必畏直,而最直的东西莫过于琴瑟之弦。琴统阳,瑟统阴,瑟必能引来阴气。他命令他的得力助手士达,以最好的柘丝为弦,制作成了一架五弦瑟,用五弦瑟高奏来阴曲,从而平衡了阴阳,降服了旱魔,祈来了甘雨,端正了四季,安定了群生,也最早开创了中华礼乐文化的先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改分封制为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柘城县在秦代即设县治,以邑有柘沟环流,两岸长满柘树,当地盛产柘丝,养蚕业兴旺发达而得名“柘县”,首任县令为柘公王武。王武组织军民修筑版筑城墙,宽2丈,高1.2丈,周长11公里,外挖城壕,5年而成,东西南北4座城门雄伟壮观。秦二世元年(前209年)9月,陈胜、吴广率农民起义军在伐秦途中攻下柘县,就是现在的柘城县。

西汉时期柘县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三国属魏,均沿用柘县之称,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天下纷乱,柘县废除达330年之久,县域南入武平(今鹿邑),北入宁陵。直至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恢复县治,改称“柘城”至今,依旧延续着古老的柘树地域文化基因没有改变。

在明清两代,各州、府、县兴起“七台八景”文化景观风尚,柘城的“柘沟春水”位居“古八景”之首。清光绪版《柘城县志》载:“柘沟春水,在旧城内,环朱襄王庙流”。当逢阳春烟景,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来此观景娱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虽然柘沟春水这一美丽的风景不在,但从古人一首首清丽隽永的绝妙诗句中,依稀能够想见那种抬头可见碧空、俯首能赏水色、侧耳可听水吟、伸手能触清流的情趣和惬意。美丽的柘沟春水,就像那一幅流动的长长画卷,或是那多情的琴弦拨响的一串流动的音符、一曲动人的旋律中随意泼洒弄情的春之神韵。

如今,悠久的柘树文化,又在2009年创建的柘城千树园景区中一个反映柘城历史风情,代表柘城树文化特色的名木园区——柘园里得到了张扬和延续。

木石柘怎么读(木石柘怎么读柘荣)插图

柘园总面积5000平方米。辟建的柘园广场,状以柘城地图,以木石镶嵌并用,寓意为柘城与柘树结缘,与山石为友,构筑一座欣欣向荣的“木石之城”。广场周围栽植有百余株柘树,代表着百万柘城儿女同心协力,共创柘城美好明天。

近几年,该县千树园管委会主任韩保军同志对柘树情有独钟,不仅在年轮塔前成功移植了一株树龄500多年的老柘树,而且刻苦钻研柘树的压条繁育、种子繁育和柘蚕饲养管理技术,在关桥西另辟建了1处占地10亩的柘树繁育基地。基地繁育的10多万株柘树幼苗茁壮成长,欣欣向荣,充满着蓬勃旺盛的生机,为人民群众品赏柘树神韵提供了又一片新的天地。

我国幅员辽阔,也有许多以柘树而命名的地方。如永城市十八里镇的柘树林,湖北孝感汉川市新河镇的柘树口村,山东济宁市泗水县的柘沟镇、柘沟集、柘沟村、柘沟社,湖北荆州市监利县的柘木乡柘木村,湖南省资兴市的香花乡柘木村,江西九江市永修县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柘林湖,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的柘林镇、柘林湾、柘林古港,尤其是福建省东北部的太子参之乡和紫砂壶之乡柘荣县,位于北京城西郊20公里外、久负盛名的古代皇家第一寺潭柘寺,都与柘树名木有着深厚的文化情缘。

至于福建省宁德市的柘荣县,据传是两宋战乱时期,柘城人南下避乱,带着柘树流落到闽东,在东狮山下一大片山间小平洋上,落地生根,繁衍后代。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已的根在柘城,便在这里栽植了柘树,称此地为柘洋。于是,闽东一带便有了“先有柘树,后有柘洋,再后有柘荣”的说法。《柘荣县志》记载;柘荣宋代为长溪县灵霍柘里洋,元代为福宁州柘洋上里,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修建了一座当时闽东沿海一带最大的柘洋城堡,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设柘洋巡检司,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裁撤。乾隆四年(1739年)复置。民国初为霞浦县上西柘洋区,1935年置为柘洋特种区。1945年始设县治,以柘树欣欣向荣之意,取名柘荣县。新中国建国后又经过1956年、1970年的两次裁撤,至1975年复置至今,现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柘丝,“丝绸之路”的源头

相传,帝喾幼年时生长在穷桑(今山东曲阜一带),他的曾祖母、轩辕黄帝之妻嫘祖,梦中曾到穷桑游玩,在海边遇到一株巨桑树,高约八九百尺。一位太白金星童子告诉她:“这株桑树一万年才结一次果,吃了之后,可以长生不老。”说着,童子太白金星飞身上树,采了许多圆圆的果实下来,递与嫘祖吃。嫘祖吃后,深觉甘甜适口,不禁心中一动,便要与太白金星对起歌来。忽然一阵狂风,掀起滔天大浪把船打翻,嫘祖蓦然从梦中惊醒。后来,心灵手巧的嫘祖嫁给黄帝轩辕氏,随黄帝巡游到了穷桑,真的见到了梦中所遇到的那棵巨桑树。于是,嫘祖就在那株巨桑树之下筑屋住了下来。夜间,忽见一颗巨星从天而降,嫘祖不觉心中一动,便怀上了帝喾的爷爷少昊氏。帝喾后来做了黄帝部落首领,他的大媳妇姜原是一位与曾祖母嫘祖一样的农桑丝织能手,就把穷桑那株巨桑的根移植到现在的豫东商丘一带繁育推广,教民学会了种桑养蚕和丝织技术,而且在株野(今柘城)一带长势好,养殖的蚕个大、丝多、品质好,于是就在柘城栽种了好多好多的柘桑树,“柘桑”、“柘丝”便世代闻名于世。

早在数千年前,柘城一带河流纵横,丘岗连绵起伏,水草林木茂盛,气候温暖湿润,成片成林的柘树为野生柘蚕提供了良好的繁育生长环境。后来,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嫘祖来到这里,发现食柘树叶的野蚕,蚕体肥大,吐丝又多又好,就把它称为柘蚕,教民养蚕抽丝。出生在柘城县胡襄镇的黄帝大臣胡曹,用柘丝作原料,为人类发明制作了衣帽,成为中国历史上发明衣帽第一人。

据《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路史》则称:“伏羲化蚕,西陵氏养蚕,故《淮南桑经》云:‘西陵氏劝桑稼,亲蚕如此。’”《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皇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嫘祖的出生地,就在现在的河南睢县西部的西陵乡。北周以后,她被奉祀为“先蚕”(蚕神)。唐代著名韬略家、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皇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北宋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疏文称嫘祖:“教民养蚕治丝,无须树叶蔽体,今地产桑育蚁,遂教人力回天。脱渔猎以事农耕,制衣裳而兴教化。德配皇帝,辅成怀柔统一之功:恩重元孔,重教以农立国之本………功高共日月同辉,英灵与天地共寿。”由于她巡行全国教民蚕桑而逝于道上,又被后人奉祀为保佑出行平安的“道神”“行神”“祖神”“旅游之神”。国人敬祀嫘祖,在于敬仰她教民蚕桑、衣被天下、悲悯民瘼的民本情怀,敬仰她不尚杀伐、协和万邦、共存共荣、和平一统的宽阔胸怀,敬仰她“以劳定国”“以死勤事”毕生为民谋福利的奉献精神。直到现在,柘城县陈青集镇梁湾村东北隅还较为完好地保存着一座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造的蚕姑庙,庙中楼内上下两层6间,供奉有彩色嫘祖塑像,墙壁上绘有蚕神在柘城教民养蚕抽丝、刺绣插花的壁画。平时香火不断,每月初九起逢规模盛大的蚕姑庙会,吸引了八方群众前来祈福求祥。2011年,蚕姑庙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古至今,野生的柘蚕品种优良。清代五元著的《野蚕录》就将柘蚕列为中国18种野蚕之一,仅次于我国优质野蚕柞蚕名列第二,经过驯化的家养柘蚕品种,则更为优良。元人袁桷《舟中杂书》诗之四云:“春洲芦雁少,晓户柘蚕匀。”明代李时珍《本草纲要·虫蚕》云:“今日柘蚕与桑蚕并肩。”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桑柘》中载:“柘叶饲蚕丝好,做琴瑟等弦,清鸣响彻,胜于凡丝远矣。”南朝梁人萧统《七契》曰:“荆和之饰照耀,柘丝之弦激扬。”而柘城生产出的柘丝,色泽鲜艳光亮、线度均匀、韧性强、拉力强度大,历史上就有“柘丝为最”之说。由柘丝制作的绸缎、黄袍、官服,特别鲜艳光亮,图案美观、质地优良、卓然不群。加之柘树皮和根为黄色,可以染成柘黄色,所以隋文帝杨坚就把所穿朝服染成柘黄色,从此成为帝王龙袍的代称。如唐王建《宫中三台词》龙袍:“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红鸾扇遮。”元人欧阳玄《陈抟睡图》诗:“陈桥一夜柘袍黄,天下都无鼾睡床。”宋人苏东坡《书韩干牧马图》诗:“岁时翦刷供帝闲,柘袍临池侍三千。”

西汉时期,与柘城相邻的襄邑(今睢县)是当时著名的丝织品制造中心和织造锦绣技术发明地。《后汉书》记载:“天子、公侯、大夫冕冠皆有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郊天地、宗祠、明堂则冠之。衣裳、玉佩,备章采,乘舆刺绣,公侯、九卿以下皆织成,陈留襄邑献之。”襄邑丝织业的兴旺发展,得益于当时柘县源源不断地生产供应品质优良的柘丝原料。汉武帝打通“丝绸之路”之后,中原生产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中东及欧洲,促进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经济发展。柘城作为柘丝的重要产地,理所当然地成为古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

直至清代,柘丝仍是柘城的一大特产,位列《柘城县志》中货物之首。只是到了后来,柘树逐步被桑叶宽大、产量高、易采摘、蚕喜食的桑树所代替。上世纪20年代,柘城几乎家家植桑,户户养蚕,百姓中流传着“懒织棉,勤养蚕,四十五天得蚕钱”的口头禅。1931年柘城年产蚕丝超10万公斤。仅县城东关就有150口取丝锅,丝行达8家之多。

解放后至上世纪70年代,春秋两季养蚕技术得到推广。1954年柘城生丝在全国第一次农业展览会上荣受好评;1977年蚕丝产量达到79800公斤。只不过,这时已经不是喂食柘树叶的柘蚕所产出的柘丝了。

四、柘树,孕育柘城产业发展的希望

柘树,又是一种浑身是宝的宝树名木。

柘树的叶子,可以喂蚕,可以制出品质上乘的柘丝。

柘树的木材,细致坚硬、纹理美观、很耐磨损,可与檀木、黄花梨等稀珍名木相媲美,故有“南檀北柘”之美称,是雕刻制作纹理细密、荧光熠熠、金丝诱人、色韵丰满、令人爱不释手的手串、佛珠、笔筒、花瓶、花鸟虫鱼等上等工艺摆件和名贵高档家具的绝好木料。柘木雕刻是木雕工艺品中的珍贵之物,深受古今收藏家们的青睐。同时,光洁坚实的柘木还是古代制作生活用具的重要材料,如制作的柘勺、柘杵、柘桥等生活生产用具,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柘树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繁育栽植容易,干疏而直,叶丰而厚,遮阴性好,适宜在公园的边角、背阴处、街头绿化地作庭荫树,是风景区、绿化荒滩、城市道路绿化或用于抗风固沙、水土保持的理想先锋树种之一。而且,用柘树制作盆景,更具有根盘漂亮、果实好看、萌蘖强、易造型、好栽植、病害少的优点,是盆景花木大师们制作树艺盆景所选作的树种之一。

柘树的果实,味甘温、无毒,入肝脾二经,富含糖、蛋白质、糅酸、苹果酸及维生素A、维生素C、微量元素硒、胡萝卜素、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清热凉血、舒筋活络之功效。《本草拾遗》认为,柘树果能够化痰止血、清肝明目、治崩漏、飞丝入目及疟疾等病症。食之或制成果酒,可医治肺结核、跌打损伤、烫伤疼痛等病症。柘果还可以通过发酵,提取柘果酵素,具有抗癌、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脑出血、皮肤病及各种女性疾病等功效,能够调理女性月经,治疗月经量过多、月经不调,促进女性身体康复。

柘树的枝条,性苦、平、归肝经,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之功效,适用于医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脚气、浮肿等病症。桑枝中还含有桑皮苷4、氧化白藜芦醇,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能清除人体自由基活性密度。柘木中的柘木多酚,又是降低血脂的重要活性物质。利用现代萃取技术,可以从柘木中分离出槲皮素、三羟基二氢异黄酮、大戟烷二烯3醇、大戟烷二烯3乙酸酯、花旗松素、二氢桑色素、环桂木黄素等7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镇痛消炎作用。以柘树煎汤,按日温洗双目,可使双目明亮。以柘树浆点目,绵裹筷头,蘸水于眼上,可以拭涎毒,治飞丝入目。

经研究发现,柘木根的乙醇提取物有抗结核作用。柘木根具有清热凉血、舒筋活络、治疗跌打损伤之功效,亦可用于治疗肺结核和肺癌。柘木白皮可以化瘀止血、清肝明目,截疟疾,治崩漏,医飞丝入目。据北京潭柘寺一带的老百姓讲,从前寺里和山上有很多柘树生长。后来因为知道了柘树皮能治疗崩漏和妇科不孕疾病,于是北京城的远近百姓纷纷来剥取柘树皮,因而使满山的柘树几乎到了灭绝的境地。

苍苍古柘树,绿满天地间。柘城因柘树而得名,与柘树而共生,藉柘树而骄傲,以柘树而光荣。柘树是柘城历史的见证,是柘城历史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伫立在古老的柘树下,凝心品读一部站着的历史,寻找寄托情感的心灵家园,听绿韵飞歌,抒乡思乡愁,心中悠然回响着一首生态柘城、大美柘城的绿色华章。(马时全 郝传信)

来源: “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商丘工作站

倒计时3天 | 建议快餐时代的人们都来“慢”游柘荣

Wandering

Zherong

建议快餐时代的人们都来

“慢”游柘荣

你是否厌倦了快节奏的生活,

渴望寻找一份宁静与温暖?

那就放缓脚步,

来一场“慢城”柘荣的深度旅行吧!

柘荣

这座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的古老县城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山水风光

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它不仅拥有秀美山川和琳琅美馔

更因其源远流长的非遗文化而引人入胜

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中国慢城”,长寿之乡

柘荣,正在静待您的探索

人文历史和秀美山川

“慢“游柘荣

值得您驻足欣赏

鸳鸯草场

鸳鸯草场被誉为“南方呼伦贝尔”,是福建省最大的草场之一。这里芳草连天,绿意盎然,山脊连绵起伏,宛若“绿色波浪”。在这广袤的草原上,您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魅力。

靴岭尾村

靴岭尾村,是一个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更是剪纸特色村。形色各异的剪纸贴画将古风与诗意融于方寸,依山而立的传统建筑和底蕴深厚的历史遗迹也将带您穿越时空,感受古老的柘荣风情。

东狮山

东狮山,形似狮而得名,是宁德世界地质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福建省首批”避暑清凉福地〞,海拔1479 米,是太姥山脉的主峰,东狮山因其位于柘荣县城东部,形似狮子而得名。它是柘荣人心中的圣山,是全国马仙文化的朝圣中心。“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东狮山因马仙而独具灵性,也是全国重要的道教名山之一。

九龙井

九龙井为国家3A级景区、省级水利风景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九龙井景区的成景岩石,是距今一亿年前形成的晶洞花岗岩。九井相连,置身其中,如临仙境,堪称一绝,还有各种清瀑奇石,山上还有莲花寺。

富溪商贸古镇

富溪是柘荣县最早的行政机构所在地(宋设巡检司)和福温古官道的要冲驿站,历史上商贾云集、商贸繁华,古道、古街、古廊桥乡愁漫漫,造就了富溪村古镇商贸文化。

柘荣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舌尖美味也不容错过

特色美食

“慢“游柘荣

值得您品鉴尝鲜

柘荣牛肉丸

柘荣牛肉丸口感Q弹、爽脆嫩滑,汤味酸酸辣辣,以其极具特色的味道,成为中国闻名遐迩的养生小吃,至今已有百来年的历史。

泥鳅面

柘荣的泥鳅面拥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的传统美食。面条采用宽面,以腌制的酸笋、酸菜、大蒜等为佐料,再加入用陈年红酒糟喂养的当地泥鳅,刺软肉嫩,一醉解千腥。一碗糟香四溢的泥鳅面,瞬间唤醒你的味蕾。

鼠鞠果

鼠鞠果是一种传统的糯米点心,自宋代延续至今。每年清明前后,柘荣百姓常到田野里采割鼠鞠草,除去根与粗茎,留下嫩茎、叶片与黄花,洗净后放入沸水中烹煮出汁,与糯米掺匀蒸熟,色泽青翠,香甜可口。

鼠鞠草

满足了视觉与味蕾之后

我们还要更“慢”一些

走进柘荣的心灵

来探索非遗文化中的闽人智慧

非遗文化

“慢“游柘荣

值得您深度体验

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是柘荣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上溯唐代,随中原移民迁入而流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手工技艺而闻名。在柘荣,从小孩满月到“大生大礼”,剪纸被广泛运用于群众日常生活中。

四下基层主题剪纸作品

与漳浦剪纸不同,柘荣剪纸布局写意,阴阳变化大小不一,具有远古艺术特征,但也不乏南方的细腻秀美。这类融合南北剪纸艺术的风格,在中国剪纸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展现了柘荣人民的才艺和智慧,更传承了千年的民间艺术文化,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仙信俗

马仙信俗是柘荣人民世代传承的一种信仰习俗。柘荣作为马仙信俗的发祥地,素有“马仙之都”的美誉,柘荣东狮山是闽浙边界信众朝拜的“仙山”,每年的马仙节,柘荣人民都会来此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和丰收。

2014年11月,“马仙信俗”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用于模板制作。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

行人脚步都太匆匆

不如让我们一起“慢”游柘荣

让生活慢下来

驻足、品味和珍藏

这个美丽的古老县城

感受深厚文化底蕴和秀美山水风光

找回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木石尔雅

万木争荣

“慢城”柘荣

欢迎您的到来

夏日活动在“柘”里

“我的海丝故事”国际短视频大赛

2023年第二届鸳鸯草场星空露营音乐季

倒计时:3天

活动详情戳链接

柘荣鸳鸯草场星空露营音乐季再度来袭!不止有音乐……8月5日,来“柘”里“嗨啤”一夏!

活动主题

“我的海丝故事”国际短视频大赛&

2023年第二届鸳鸯草场星空露营

音乐季启动仪式

时间地点

2023年8月5日19:30-23:00

鸳鸯草场景区彩巢广场

活动内容

活动启动仪式

当地特色文艺节目

超燃乐队与校园歌手表演

青春HIGH&FUN音乐啤酒嘉年华

// 温馨提示

///

NOCITCE

青春HIGH&FUN音乐啤酒嘉年华活动每周五周六两天如期举办,至2023年10月28日结束。

大学生团队游

及自由行优惠政策

大学生团队游报名流程

即日起至8月3日17:00前,福州市、温州市在校大中专院校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报名,准大学生凭高中学生证和身份证(18周岁以上)报名。

针对福州市:报名旅行社:福建省众闽旅行社有限公司,联系人:郑导18965002085。8月5日中午12:00在福州五一广场集合,乘坐大巴车前往南方的呼伦贝尔—AAAA级景区柘荣鸳鸯草场。(报名人数限定50人,报完截止)

针对温州市:报名旅行社:浙江华誉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联系人:吴导13262322000 。8月5日中午12:00在温州大学城集合,乘坐大巴车前往南方的呼伦贝尔—AAAA级景区柘荣鸳鸯草场。(报名人数限定50人,报完截止)

大学生自由行优惠政策

①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均可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学生证(含国际学生证)8月31日前可免费进入鸳鸯草场景区。

②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在景区内拍摄1分钟以上视频或9图笔记发布于小红书,每1篇笔记可免费带1人进入景区,现场核验,8月31日前有效。此外,赠送移动帐篷住宿一晚(仅限8月每周六晚上使用,帐篷数量有限需提前预定,定完为止,预定电话:15375937071),小红书点赞过百即可再兑换1次免费权益。

指导单位

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外事办、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旅游发展集团、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协会、中新社福建分社

支持单位

百威英博福建东部销售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宁德市委宣传部、宁德市文旅局、中共柘荣县委、柘荣县人民政府、福建旅游投资集团、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科技文体传媒中心

承办单位

柘荣县委宣传部、柘荣县文体和旅游局、共青团柘荣县委、东源乡人民政府、柘荣福旅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文体频道

支持单位

柘荣闽江饭店、福建爱分享跨境电商有限公司

1

END

1

来源:TV8文体频道

来源:长寿柘荣

民居建筑大师戴志坚:福建廊桥的形态与文化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

民族建筑“大家”谈

编者按:福建廊桥尤其木拱廊桥造型美观、结构科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文物价值。民居建筑大师、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戴志坚教授从福建廊桥的结构、功能入手,分析了平梁木廊桥、八字撑木廊桥、木拱廊桥、石拱廊桥的类型特征,总结出廊桥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出了福建廊桥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文/戴志坚

廊桥是在桥面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福建的古廊桥大致分布在闽东、闽北、闽西山区,闽中山区也有少量遗存。它们以古朴而又奇特的造型、实用而又科学的结构、典雅而又细腻的风格,表现出福建先民的文化观、审美观和高超造桥技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文物价值。

一、福建廊桥的自然环境特征

建筑文化是固有历史文化的沉积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地方建筑材料、地方建筑工艺对廊桥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很大。

福建在我国大陆东部地区和沿海各省中素有“东南山国”和“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溪流纵横。为了让行人畅通无阻,古代的能工巧匠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形式的桥梁,其中就有按传统技艺建造的廊桥。在桥面上加盖长廊或建屋、亭,既可以保护木桥,又美化了桥梁本身,还为行人提供了落脚歇息的场所,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福建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下降,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地丘陵约占85%,宜林地约占土地面积的74%,森林覆盖率达63.1%。杉木是福建亚热带针叶树的主要树种,因其树干直,重量轻,易于加工,结构性能好,木质中又含杉脑可防虫蛀,还有较好的透气性,是理想的建筑材料,在廊桥中应用极为广泛。福建的石桥建造在闽南沿海一带技术突出,如宋代建造的泉州洛阳桥(万安桥)、晋江安平桥(五里桥)、漳州江东桥(虎渡桥)均蜚声海内外。但与木材相比,石材虽然抗压性强、经久耐用,却难以加工、难以运输,造桥成本较高。在盛产木材的山区,采用木材作为廊桥的主要建材,既省工又省时,既方便又经济。于是,造型美观、结构科学的廊桥便在多山多水多险阻的闽东、闽北、闽西等地山区应运而生。

二、福建廊桥的类型与结构形式

1.福建廊桥的类型

廊桥,上廊下桥。如果从廊桥下部的结构来区分,福建廊桥大致可分为平梁木廊桥、八字撑木廊桥、木拱廊桥和石拱廊桥四种类型。

(1)平梁木廊桥

平梁木廊桥包括简支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等廊桥。梁桥以桥墩作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木梁并平铺桥面。伸臂式木梁桥以圆木或方木纵横相迭,从两岸层层向河心出挑,待两头相距五六米时,再以梁搭接。

图-1 连城县云龙桥(木平梁廊桥)

福建的平梁木廊桥主要分布在闽西、闽北、闽东及闽中山区,单跨到多跨不等。梁木直接搭建在两岸的块石桥台或河流中间用块石或条石叠砌的桥墩上。如果跨度较大,便在两侧桥台或桥墩之上用2-5行的粗大杉木架构成伸臂,以增加桥的承受能力。平梁木廊桥造价低,易施工,但桥面荷载不如拱桥大,且怕山洪冲刷。典型的平梁木廊桥如连城县的永隆桥、云龙桥和玉沙桥。

图-2 连城县玉沙桥(木平梁廊桥)

图-3 连城县永隆桥(木平梁廊桥)

(2)八字撑木廊桥

八字撑木廊桥是平梁木廊桥的变异形式。它没有采用在两侧的桥墩之上用层层杉木架构成伸臂,而是用一排圆木成角度斜撑在两侧的块石桥台和粗大杉木横梁之间。增加斜撑后,桥的横梁中加了两个支点,从而增强木廊桥跨中的受力和稳定,可以减少粗大木材的使用量。其优点是受力比较合理,但因这种形式的廊桥只适用于跨度不太大的溪流,采用不是很广泛。典型的八字撑木廊桥如屏南县的漈川桥。

图-4 屏南县漈川桥(八字撑木廊桥)

(3)木拱廊桥

木拱廊桥也称叠梁式风雨桥、虹梁式廊桥。近年来,研究虹桥结构的专家还用“贯木拱桥”、“编木拱桥”来命名木拱廊桥的下部结构。木拱廊桥的结构形似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虹桥是人们对发明于宋代的横跨汴河的许多木拱桥的泛称。这种大跨度的木拱桥结构特殊而又巧妙,为中国所独有。过去人们以为,这种彩虹般美丽的桥,至明代以后就已经消失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文物工作者和桥梁专家在闽浙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虹桥式样的木拱廊桥,才确认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在民间并未失传,而且造桥工艺有所创新。与虹桥相比,闽浙木拱廊桥的桥拱技术已从绑扎结构发展为榫卯结构,而且木拱桥上建有桥屋,有的桥屋又发展为精美的楼阁。正因为如此,闽浙木拱廊桥近年来颇受建筑界、文物界专家学者的青睐,被誉为“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具有“活化石的价值”。

图-5 屏南县万安桥(中国最长的木拱廊桥)

下面以屏南县的金造桥为例解剖木拱廊桥中最普遍的一种结构类型。金造桥的拱架部分由三个系统组成。第一系统为3根长圆木,纵连成八字形拱架(俗称“三节苗”,顶部的水平拱木称“平苗”),共并列9组。第二系统为5根稍短的圆木,纵连成五折边形拱架(俗称“五节苗”), 并列8组,与三节苗相互穿插。但五节苗平苗通过横木改为9根,与三节苗平苗对齐。在拱架的转折处都置1根横贯全桥的枋木(俗称“牛头”),拱木的端部与牛头相扣,使拱架相互联系成为整体。三节苗、五节苗的平苗与牛头用燕尾榫卯接,在结构上相当于梁的作用。拱架两端在桥台外壁各立一竖式木排架,木排架上下端也用牛头卯接。在三节苗牛头、五节苗下牛头和端竖排架之间置2组“X”形撑木(俗称“剪刀苗”),以避免桥拱产生侧移。第三系统为桥面系统,木纵梁两端各为9根,一端顶住竖排架上横梁,另一端与五节苗的上牛头卯接,并与五节苗的平苗一起,组成一个从左岸到右岸连通顶紧的水平支撑。在五节苗的中间横梁上,设立3根短柱组成的小排架,支撑桥面系统木纵梁。桥面系统之上铺横板,横板之上铺9根半边圆木,然后在上面铺桥面板,做廊屋。

图-6 万安桥下梁架结构

图-7 万安桥上梁架结构

木拱廊桥的拱架结构还有三节苗对三节苗、三节苗对四节苗等不同结构制式,三节苗的数量可以7-11组不等,因桥而异,也有因师傅木作而异。各桥的做法虽有差异,但结构原理是相同的,由大小均匀的巨大圆木纵横相置、交叉搭置、互相承托、逐节伸展,形成完整的木架式主拱骨架的建造特点是一致的。木拱廊桥能最大限度地解决桥的跨度问题,通常建在河床宽大、水深流急之处。由于结构的特殊,木拱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很容易失稳遭到破坏。因此桥面上一般都加盖廊屋,这样可以增加桥身的重量,增强木拱桥的稳定性。

木拱廊桥在中国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如今在我国能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全国现存的木拱廊桥只有118座,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交界处,即在闽东的寿宁、屏南、周宁、古田、福安、柘荣、福鼎、霞浦、闽侯、闽清、晋安,闽北的政和、建瓯、延平、顺昌、武夷山以及德化和浙南的庆元、景宁、泰顺、青田一带,其中宁德市有50多座。福建现存最早、最长的木拱廊桥,为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长98.2米的屏南万安桥;单孔跨度最大为37.6米的寿宁鸾峰桥。2006年5月,闽东北廊桥(包括屏南县的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寿宁县的鸾峰桥、杨梅州桥、飞云桥、升平桥、仙宫桥、登云桥, 柘荣县的东源桥,古田县的田地桥,武夷山市的余庆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8 屏南县千乘桥(木拱廊桥)

图-9 古田县田地桥(木拱廊桥)

图-10 寿宁县杨梅溪桥(木拱廊桥)

图-11 政和县洋后桥(木拱廊桥)

(4)石拱廊桥

石拱廊桥是福建历史最为悠久的廊桥。石拱桥虽然没有防腐要求,但出于为行人遮风挡雨的需要,也有不少建了木构桥屋,从而使其功能得到延伸。石拱廊桥大多建在河床窄小之处或小溪之上,用块石或条石砌筑成拱券状,也有的先用石头叠砌成船形或半船形的桥墩,再在石墩上砌筑桥拱。多为单孔,也有双孔或多孔。虽然石拱廊桥的建桥工艺不如木拱廊桥高超,但它比木拱廊桥更耐风雨侵袭和洪水冲击,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分布范围最广。现存的石拱廊桥中,有的建造水平较高,地方特色鲜明,如政和县的坂头花桥和永安市的会清桥。

图-12 政和县坂头花桥(石拱廊桥)

2.廊桥上部结构

我们姑且把廊桥上部的廊、屋、亭统称为桥屋。福建廊桥的桥屋以木材为主要构架,最主要的建筑特色是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梁架结构多为九檩四柱,五架抬梁式。桥屋正中是一条长廊式通道,两侧设置木护栏,沿着栏杆大多设木坐凳,由栏杆、坐凳连结着柱廊,巧妙地将其使用功能和结构功能结合起来。桥面用木板铺就,或用砖、石铺砌。为保护桥梁结构和桥面免受风吹雨打和烈日暴晒,桥身的外缘鳞叠铺钉木板(俗称风雨板)。有的廊桥的风雨板用油漆漆成红色或其他颜色,这既是防腐处理的重要措施,也是廊桥装饰的传统手法。为了让桥屋内通风、采光和行人观赏风景,有的上层风雨板开启了形状各异的小窗,有圆形、方形、扇形、六边形、心形、桃形、瓶形等。屋面施方椽、望板,铺小青瓦。屋顶以双坡式居多,曲线的屋脊形成柔和的凹凸面,显得轻盈活泼。有的在桥屋中间和两端高架起悬山式或重檐歇山式的楼亭,有的桥屋还建有牌楼式的桥门。如连城云龙桥为5墩6孔木伸臂廊桥,桥屋穿榫连接,不用栓钉。桥屋施藻井,中间升起歇山阁楼顶,旁边又突起一座飞檐翘角的三层六角攒尖顶阁楼,两端是牌楼式桥门,斗拱高叠,气势不凡。

三、廊桥的文化内涵

廊桥,也称屋桥、厝桥。有些地方根据廊桥的作用,称之为风雨桥、风水桥或福桥;有的地方根据廊桥的外形,称之为蜈蚣桥、虾蛄桥、鹊巢桥;也有的地方因为桥屋的装饰华丽,称之为花桥。对廊桥的称呼虽然不同,但它们所起的作用却基本一致。廊桥不仅是交通设施,还具有社交、标志、观赏、祭祀等多种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方面的功能,有着丰富的内涵。

组织交通、遮日避雨是廊桥最主要的功能。福建山区山高林密,谷深涧险,交通极为不便,修桥铺路自古就是当地先民在同大自然搏斗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屏南千乘桥的《千乘桥志》碑文曰:“棠溪有桥,颜曰千乘,双峰其对峙也,双涧其汇流也。虽居僻壤,而北抵县城,南通省郡,实往来之通衢。”建造桥梁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千百年来,一座座廊桥如长龙越溪跨涧,连接着深山古道,方便了乡民之间的交往,沟通了山区与外界的交流。福建的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水多日照强。尤其是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山区,村落分散,人烟稀少,道路崎岖难行。在桥上加盖廊屋,在廊屋内设置固定坐凳,让过往行人有了遮风躲雨、避暑乘凉的地方。廊桥真是一种人性化的建筑。

廊桥为群众提供了重要的交往和娱乐空间。地处交通要道或村落附近的廊桥,常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去处和信息交流的空间。有的在此摆摊设店,有的在此谈古论今,有的在此唱歌下棋,有的在此谈情说爱,有的地方还在规模较大的桥屋里铺台演戏。廊桥也是人们举行各种民俗活动的场所,每逢节假日,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如政和、屏南、福安等地,有端午节举行走桥活动的习俗,既祭桥神,又纪念屈原。每年正月十四、十五,连城县罗坊乡的乡民云集在云龙桥前走古事,场面十分刺激。每年中秋节,建瓯县步月桥附近的村民都到桥上观灯赏月,家家户户往桥屋挂灯笼,寄托风调雨顺、一家平安的企盼。

廊桥的外部造型极具特色,有着强烈的标志功能。在堪舆风水说盛行的古代,人们认为流水会带走财气,必须紧锁水口,以聚财源、利文运、兴村旺族。处理水口的办法有多种,可以造桥、修庙、建塔、植树、立牌坊等。桥能锁水,自然是村落水口建筑的首选。因此廊桥多建造在村落的水口处,即村口;如果一个村庄建两座廊桥,一般是村口和村尾各建一座。实际上,廊桥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满足人们保瑞避邪的心理需求,而且界定了村落内外的空间界限,丰富了村落的景观,成为一种重要的景观和地标。如连城永隆桥位于壁洲村的水口,过桥约百步是宫殿式的天后宫和宝塔式的文昌阁。3座古建筑连成一体,屋顶飞檐翘角,高度错落有致,加上连绵起伏的青山与潺潺的流水衬托,一个优美壮观又不失乡土风情的水口景观令人难忘。

廊桥的设计精巧,是桥梁和廊、屋、亭的巧妙结合,具有极大的观赏功能。它长期屹立在青山碧水之中,已成为点缀、美化大自然的一部分。清朝的周亮工在《闽小记》赞美它:“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古代匠师不但赋予廊桥独特美观的外型,有的还在桥屋顶部制作精美的藻井,在桥屋内进行彩绘、雕刻等装饰,在桥两边建起门楼、碑亭、牌坊等附属建筑物,使它们更为婀娜多姿。历代的文人墨客则为廊桥留下韵味无穷的楹联、诗文、碑刻,使桥梁成为一座完美的建筑艺术品。远望廊桥轻灵秀美的造型,与山光水色融为一体,更觉景色迷人;近观廊桥精细的雕刻、精美的彩画、优美的楹联,令人流连忘返;就是人在桥中,凭栏眺望桥外绿树葱茏、屋宇参差、炊烟袅袅的田园风光,同样充满着诗情画意。如松溪县五福桥的舟形桥墩分水尖上雕有鸟首,桥屋中间升起一座飞檐翘角的四角歇山顶桥亭,桥两端建有牌坊式石砌拱门,上面有形态逼真的八仙人物泥塑和色彩鲜艳的植物图案。桥屋的梁枋、斗拱上绘着700多幅彩画,有历史故事,有神话故事,还有山水花鸟画,犹如五彩缤纷的画廊。

桥与庙的紧密结合也是廊桥的一大特色。福建人的宗教信仰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儒、释、道共存,民间信仰更是盛行。福建的廊桥大部分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神龛多设在桥屋当中,也有的偏居在桥屋的一旁,或设在廊桥的楼阁上。有的廊桥周边还建有寺庙,使宗教文化的氛围更加浓烈。祭祀的对象有人们熟知的观音菩萨、真武大帝、五显大帝、文昌君、关公等,也有地方崇拜的临水夫人、林公大王、马仙姑、吴三公、齐天大圣等,让人觉得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如坂头花桥的桥屋西侧及两端设有9个神龛,观音大士、魏虞真仙、许马将军、林公大王、福德正神、真武大帝、天王菩萨、通天圣母等各路神仙居于一桥,桥屋的一端供奉该桥创建者陈桓、陈文礼,桥中间还建有三层阁楼,供奉着文昌君和魁星,堪称宗教文化的展览馆。

四、福建廊桥研究的内容

1.廊桥的基础资料研究

现存的福建廊桥历史最久的可追溯到北宋。它们历尽沧桑,经过历代的重建、重修和维修,得以保存下来,今天正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展示着昔日的辉煌。但是,却有更多的古廊桥因为山洪爆发和人为失火而毁于一旦,因为修公路、修水库等原因而荡然无存,因为古道湮灭、使用价值退化、建筑构件被盗而残破不堪,有的则被改建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古朴和秀丽。总之,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古廊桥无法得到持续的、定期的、全面的保护,它们已经或正在老去、逝去。以发掘的木拱廊桥数量最多的寿宁县为例,该县现存木拱廊桥19座,而1949年至1999年间,已毁掉的木拱廊桥有20余座。短短50年中,已毁的木拱廊桥竟然超过现存的木拱廊桥总数。因此,进行廊桥基础资料的调查研究显得非常紧迫。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廊桥的分布地点、形式、外观、长度、建筑材料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这是一切廊桥研究的基础。

图-13 松溪县五福桥(中国最长的木平梁廊桥)

图-14 我国建造最早的木平廊桥——建瓯市值庆桥(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

这方面的工作要属宁德市做得最好,基础资料最完整。他们编印了《闽东虹桥实录》,多方位介绍了闽东现存的木拱廊桥以及其它类型的木石桥梁。他们还申请国家课题,成立《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桥考古调查与研究》课题组,并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报告。寿宁县、屏南县分别承办了第二届、第三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今后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廊桥的力学、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古廊桥结构形式实用而又科学。在各类廊桥中,学术界最感兴趣、争议最为激烈的当属木拱廊桥。闽浙木拱廊桥被认为是中国在世界桥梁史上的独特创造,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交通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廊桥正逐渐丧失了交通主干的地位,成为历史文物。如今,继承和保护好这笔人类建筑文化中丰厚遗产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到了我们的肩上。加强对廊桥尤其是木拱廊桥的力学性能、结构使用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廊桥防火、防腐、防风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其重要文物价值和科技内涵,也是保护和传承廊桥建筑文化精华的关键。

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2009年10月1日,以宁德市屏南县、寿宁县为主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坦率地说,目前廊桥保护与管理的研究相对薄弱,具体牵扯到研究队伍、实验设备、经费投入、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如2006年6月百祥桥(国保)、2009年9月浦城镇安桥(省保)、2011年5月余庆桥(国保)均毁于火,2010年6月南平八字桥(省保)毁于水,令人扼腕长叹。

图-15 南平市延平区八字桥(双八字撑桥,2011年6月毁于水灾)

图-16 浦城县镇安桥(木平廊桥,2009年9月毁于火灾)

3.廊桥的建造工匠、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近百年,砖石和混凝土材料逐渐取代木材而成为建筑物的主要材料,懂得木结构技艺的师傅越来越少,师徒制的传承受到大工业车间生产和现代教育的挑战。随着老一辈匠师的去世,后人很难依靠书本或想象来延续木工技艺和造桥技艺。因此,在传统建筑的研究中,地方工匠的派别和传承是一个较新的研究方向,并具有紧迫性。

建筑营造中地方材料和工匠技艺的运用,是廊桥文化形成的建筑因素。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闽浙木拱廊桥绝大多数出自福建匠师之手。如周宁县礼门乡秀坑村张姓、寿宁县坑底乡小东村徐、郑两姓、屏南县长桥镇黄姓、屏南县黛溪镇忠洋村韦姓等建桥世家,技术过硬,技艺世代相传。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健在的造桥匠师越来越少,廊桥的建造面临着后继乏人和无桥可造的窘境。因此,为建桥工匠树碑立传、抢救濒临失传的施工工艺、收集整理建桥时签订的合同等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者,都应该留意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所幸这方面工作正引起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宁德市尤其是技艺核心传承区的屏南、寿宁、周宁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通过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使这项技艺重获生机,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4.廊桥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建造廊桥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为行人来往提供方便,这是毫无疑义的。问题在于其它形态的桥梁一般只有交通功能,廊桥却不一样,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典故、宗教信仰、民俗活动等方面的信息,这也是中国廊桥最为吸引人之处。地域族群的习俗、信仰、审美观,是地域文化形成的人文因素。在深入调查了大量廊桥单体之后,我们应当加强对廊桥文化内涵的研究,结合地理、历史、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探讨它们与廊桥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深化廊桥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尤其是寿宁县文化馆收集到大量的原始文史资料。2003年屏南县编印《屏南古代桥梁》,2008年寿宁县编辑出版《廊桥流韵》,2009政和县编印《政和廊桥》,均全面介绍了本县古廊桥及有关文史资料,展示了廊桥文化的魅力。今后,还有待于人文学科等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使廊桥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本文即将完稿之际,得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闽浙的22座木拱廊桥由福建省的寿宁县、周宁县、屏南县、政和县与浙江省的泰顺县、景宁县、庆元县捆绑申遗,已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激动之后,更觉任重道远。接下来,必须加强对木拱廊桥的研究、保护和管理。制定完善廊桥保护管理规划、筹措资金抢修即将倒塌的廊桥、改善廊桥的周边环境、拆除违章建筑等等,这些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总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有效管理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性问题。希望也相信,在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和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福建廊桥能够得到成功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能够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戴志坚,民居建筑大师,福建漳州人,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廊桥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会长,福建省人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工作专家组成员。出版有专著《闽海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中国廊桥》等十五部;发表《福建传统民居的地方特色与形成文脉》《传统与继承》《福建客家土楼形态探索》《地域文化与福建传统民居分类法》《闽海系民居研究的进程与展望》《闽海系形成原因探析与地域文化》等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本文经作者授权,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本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zhuoseo.com/news/22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