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课(幕课是啥)

很多朋友对于幕课(幕课是啥)和幕课(幕课是啥)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新闻传播教育需面向移动时代

目前我国新闻单位新聘的记者编辑中,五分之四不是来自新闻与传播专业;一些著名新闻院系的本科毕业生,进新闻单位的也不到三分之一,其他许多新闻院系的不到十分之一。有些人认为要控制新闻教育规模。窃以为,关键在于认清社会的新需求和教育的新条件,一方面积极培养新媒体、全媒体人才,另一方面扩大新闻教育的范围,扩到面向其它专业的学生和传媒素养教育,同时根据数字化发展的新环境、新条件,改进教材和教学方法。

一、对接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需求

与过去相比,移动传播时代的传播方式、传媒格局有很大变化,传统媒体人才大大过剩,然而同时,又有许多新的人才需求,至少包括:

——提供更专业内容的人才;

——新媒体、全媒体传播人才;

——更国际化的新闻与传播人才;

——跨行业、跨地区的传媒经营人才;

——了解新技术、具有新观念的传媒管理人才;

——提高全社会的媒介素养和新闻素养的教育人才。

过去新闻与传播学科基本是面向大众传播行业,现在还面向人际传播、群体传播、政府传播、企业传播等,我们的有关教育和研究一方面要抓基础,能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要更加多元化,能更好地适应万变之需。高校的新闻与传播院系可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或全面转型,或打造特色,并可与传播创新企事业单位合作,在百花齐放中争创一流。

但万变不能离其宗:加强学科基础,坚持价值理性。在新的传播现象扑朔迷离、新的市场诱惑缤纷缭乱之时尤需定力。

二、夯实新闻传播专业基础

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要有哲学 、人文学科的基础,犹如工科应有理科的基础。新闻与传播学科还应有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

例如: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思想来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从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权利保障来看信息沟通、意见交流、舆论监督。

在这些基础上,面对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正确利用工具理性,保证实现价值理性;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正确利用商业原则,保证实现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百花齐放的新闻与传播专业还有两点应是共同的:一是培养本专业基本素养。其核心为专业精神,包括力求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和传播的利国利民;二是培养本专业基本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和传播能力——思维的语言、方式和广度深度,传播的材料搜集、内容加工、媒介制作,等等。

三、扩大新闻传播教育范围

(一)扩大到其他专业的学生

现在人们一上网,就能看到各种新闻机构的内容,对大多数新闻机构而言,通过一般的新闻业务提高,已不能保证其获得受众的选择。对同一个重要新闻,有多少新闻机构能通过超出新华网、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等优势媒体的报道质量和速度,而获得受众的选择?因而现在比以往更需要在内容上有独特的过人之处。

这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比较困难,而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则相对容易些。如有经济专业背景、又学习过新闻传播的学生,对许多经济新闻的敏感性和因果、影响的深度挖掘,就能超过新闻专业的。其他如文艺、体育、科教等新闻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现在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新闻媒介,大部分内容已不是新闻和时事评论,而且新闻媒介的分众化、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新闻机构需要把内容做得更专更深更透,需要更多的有其它专业背景的人才。相对来说,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再学习这些其他专业的系统知识比较困难,而其它专业的学生再学习新闻知识则容易很多。

此外,党政部门、非新闻性的企事业单位等,也需要新闻与传播能力较强的人才,其中大多数人不是从新闻专业毕业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从2012年起,让本科新生先到其他院系学习两年,第三年才回到新闻学院。我们新闻与传播院系还可着力向全校、乃至其他院校和专业,开设公共课、选修课、辅修专业,并吸收全校、乃至其他院校各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来读本科或研究生。这也有益于提高全社会的传媒素养和新闻素养,乃至培养“公民记者”,发展“公民新闻”。

(二)扩大到传媒素养、新闻素养教育

我们要重视传媒素养、新闻素养对社会和公众的意义,包括对传媒环境、机构和体制的影响。从目前我国新闻传媒系统的情况来看,从国内现有的受众调查、青年调查、传媒素养调查来看,我国干部、媒介人和普通公民虽已有一定传媒素养,但还远远不够,许多人仍停留在泛政治化时代的水平,对新闻传媒的性质、功能、作用、社会责任、品质标准等等,离科学的、全面的认识还相当遥远。如只知新闻传播、新闻媒介有宣传、舆论或休闲娱乐作用,而对其瞭望环境、交流意见,实现人民的知晓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作用,则知之甚少或漠不关心。这是我国传媒环境和传者问题的根本所在,需要通过全面、有效的教育予以改变。

新媒体时代又对传媒素养、新闻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需要。

一是优化个人媒介环境的需要。我们知道,“媒介世界”、媒介环境对人的主观世界,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人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过去各人所接触的媒介都差不多,主要是大众媒介决定了人们的媒介环境,构成了人们所遇的“媒介世界”。现在人们选择媒介的余地大大增加了,方便性大大提高了,自主性大大增强了,各人所接触的媒介会有很大的差异,人们的媒介环境越来越多地取决于选择者自己。于是人们的选择偏好、能力也就越来越重要,于是人们对传媒的了解,对传媒的社会作用、与人的关系等等的认识也就越来越需要。

二是优化社会媒介环境的需要。新媒体时代的传媒内容制作和发送者已不限于专业传者,越来越多非传播专业的机构和个人,通过新媒体直接向公众进行信息发送、转发和评论,构成社会和公众的媒介环境之一,且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其影响越来越大。因而对非专业传者——现在已可涵盖绝大多数上网的机构和个人——进行传媒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传播质量和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优化社会媒介环境的重要措施。

三是避免误读负面信息的需要。有人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介对医院和医生的负面报道造成的,对官员、对幼儿园教师等等的不信任也是如此。新媒体对受众注意力的强劲争夺,使各种媒体再也不能忽视公众的信息需求,轻视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于是争相传播新闻价值大、更能引人关注的信息,其中负面信息占很大的比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从新闻价值来看,我们不能要求新闻传者不传播这样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这样的要求也不会有效。但确实有不少人,以为媒介就是现实世界的复制,媒介中负面新闻占多少,就是现实中负面事物占多少。我国受众曾长期处于负面新闻被严控的环境中,现在更难适应,也就更需要传媒素养、新闻素养教育。

总之,现在已进入全民传播时代,要提高全民的传媒素养;现在也已进入全民新闻传播时代,要提高全民的新闻素养。

幕课(幕课是啥)插图

我们的传媒素养、新闻素养教育对象可分为各级各类干部、传媒工作者、在校学生和其他普通公民。目前尤其要加强对干部和学生的宣传教育,以及对青少年的新媒体素养教育。青少年网民越来越多,他们的是非判断和自我控制能力、对信息的分辨和选择能力相对较弱,新媒体的形式和内容又远比传统媒体新颖多样和复杂。此外,许多中学生染上了“网瘾”而不能自拔,许多大学生也把大量时间泡在了网络聊天、游戏和色情内容,影响了学业和身心健康。

传媒素养、新闻素养的提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媒体“言传身教”相结合。这应成为大学的新闻与传播院系的社会责任和广阔空间。可面向全校、乃至全社会,开设有关课程和讲座,还可面向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训有关师资。

四、加强通识教育

夯实专业基础和扩大教育范围都涉及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具有涵盖性、根本性的教育,培养根本素质,也可说是元素质,犹如人的元气,能贯通到其它各种认识、思想和行为,包括重要常识,思维方式,人文、社会、审美等基本素质的教育。

新闻与传播教育一方面要对本专业学生加强社会、人文乃至自然科学方面的通识教育,另一方面要提炼本学科的内容,形成通识教育课程,向其它专业的学生提供。

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要有宽广的知识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现在他们要学的新技术、新技巧很多,包括信息采集和加工制作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乃至定量调查、数据可视化等等。这些学习不仅对通识教育的时间会有挤压,而且学习效果立竿见影,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作为教育机构,就更要在通识教育上花力气。

现在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并不从事新闻工作,且女生相当多,她们在生育后有的又会换工作。要让学生都能终身受益,需给他们打下宽厚的基础,提供通识教育、文字和口头表达训练等,同时又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志趣,在多种方向和课程中选择。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和传播媒介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对个人、组织和社会都日益重要,新闻素养和媒介素养,即对新闻和传播媒介的认识和利用方面的素养,应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移动传播时代,社会公众在新闻和传播活动中已有很大的主动权,充分发挥新闻和媒介的积极作用,防止其消极影响,更有赖于全社会的新闻素养和媒介素养。

通识教育课当内行不觉浅、外行不觉深,既不是简单的通俗课、概论课、娱乐课;又能被非本专业的学生也顺畅地理解接受。

五、改进教材和教学方法

教材的水平高低与教材的产生环境有关。目前教学与科研机构的工作量和成果计算中,教材一般只能顶半部专著。实际上,许多优秀教材的编写难度和工作量,并不亚于一般的专著,其社会作用也远在许多专著之上。应在我们的体制和管理上,鼓励一流的专家学者编写教材,鼓励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放进教材。而作为作者,则应有为人师表的风度,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

还应鼓励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在市场上已有几种《新闻学导论》《新闻学概论》等书时,笔者也写了一本,提出了关于新闻定义、新闻价值等新闻本体问题的新见解,关注了报道价值、新闻源等等以往被忽略的问题,还融入了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职业规范、公共空间、公民新闻、预测性新闻、媒介影响力、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新闻改革、数字化、全球化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和对策等许多新问题,在体例上也与其它同类书籍有很大的不同。清华大学出版社看到后立即表示愿意出版。从许多教师的反映来看,效果还是很好的。

新闻与传播教材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大学生自己都能看懂,许多解释和参考资料,目前在网上也基本都能方便地找到,还能方便地储存和检索。然而,对一些重要的内容不仅要了解,还要能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灵活地运用,甚至激发出新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还需要和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相应的职业精神。

因此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还是要办的,但教学的方法和重点,则要与时俱进。书本、网络能做好、甚至能做得更好的事,就不要在课堂上越俎代庖了,腾出时间来,用于书本、网络做不了或做不到更好的事。

教材要有一定的全面性,课堂教学则不必,而当更加突出重点,更有针对性地解惑释疑。融入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新现象、新案例,进行生动的讲解、启发和讨论。使课堂教学与教材及教学网站互补。

教学网站当力求资源丰富;学术民主,兼容并蓄;更新及时。将来还可通过打造和利用“幕课”(Mooc,互联网在线开放课程),进一步精简课程和扩大教育范围。这些都需要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保障。现在高校一般是按教学时间和研究成果计算教师的工作量,还当把教学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也计算进去,并按照“幕课”的受益人数,给有关教师以相应的报酬,鼓励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数字化传播的新发展不断给新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如现在,社会需要既懂内容,又懂技术、用户、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内容方面既需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懂的全媒体人才,又需要对某种内容特别内行,能在只有第一第二、难容第三第四的新媒体上立足。而许多学生却对读书、上课的兴趣远不如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看视频、微博或聊天,上课时也如此。

于是一些新闻院系不仅开设新媒体、传播技术等新课程,还着力培养学习兴趣、潜力和眼界,培养思维、专业、技术能力和延伸能力——向其它专业领域延伸,给跨学院跨专业学习创造条件,,引进业界人士任教。还可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体验式、游戏式教学,以及与其它学校、研究机构等远程合作培养人才。

如何让大学生“秒杀”创课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有一门《创新创业基础》是选课“秒杀”课程。这门课本身就有创新味儿,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课堂在教室、网络上和微信群里,企业一线高管也成为老师,即通过MOOC(慕课)+SPOC(翻转课堂、参与式教学、沙盘模拟)+名企微课+线下课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创新创业。大学生评价说,“这是一次都没逃的选修课”“我面子薄,课程锻炼了我”“解答了关于未来事业选择的困惑”……

当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达成共识的时候,已经行动起来的教师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如何将创业教育持续开展并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在全国高校创业就业精品课程建设高峰论坛上与近百位教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发现:目前,全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达2.3万多门,教师超过2.6万人,但是不少创业指导教师的创业教育观念落后,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他认为,理想的创新创业教师应该是“你要学,我也学;你想干,我撑腰;你发展,我加持,给学生‘好友式’辅导”。

借鉴企业“复盘”,不设标准答案

教《创新创业基础》的尹胜君曾和很多教师一样,不知道如何教好一门创业课。她面对的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自信、开放、国际化,崇尚个人奋斗”。对于创业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一半学生蠢蠢欲动甚至已经行动,另一半学生压根儿不想。老师如果照本宣科满堂灌,根本“忽悠”不了这些学生。

尹胜君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他们心里“种下创业的种子”。

“低起点的生存型创业不用教,高起点的技术、资金密集型创业不适合教,还面临着一半不创业的学生”,几经考虑,尹胜君认为,让创业和专业结合,提升视野是目的,因为无论学生是创业还是就业,他们未来都要开创事业。

尹胜君开始带领学生在做中学。她给学生布置过很多任务,例如让学生组织小组用100元启动资金在两小时内想出一个项目,练习3分钟电梯演讲,研究如何把某一专利转化成为商机,撰写一份合格的商业计划书,让学生像创业者一样路演,也当评委去分析别人的项目,以盈利多少决胜负。

课堂不止在教室,也在网上和微信群里。课前,学生需要在网上学习慕课并完成线上问卷,了解基本的内容。课后,还组织企业一线高管给在微信群里给学生讲课,并把内容保存在微信公号“名企微课”,学生可以随时听、反复听。

根据学生的口味,尹胜君找来大学生技术型创业案例、一穷二白草根创业案例、创业明星的案例等。然后和学生一起研究,借鉴企业中最常见的“复盘”,不设标准答案。

最终,MOOC+SPOC+名企微课+线下课堂共同组成了26个学时,考核方式是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不过,得高分并不是目的,在尽量真实的创新创业课堂中体味和感受过程,培养了能力才是这堂课的真谛。

这门创业创新课程入选了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得全国创新创业精彩一课(全国10门),尹胜君以此课程参加卓越联盟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除了荣誉,创新也带来了更多的学生,仅在某平台的直播慕课就有3万人参加。

课程创新了,配套还没跟上

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副院长施永川的创业课程,成为教育部公示2018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他发现,虽然顶尖名校的普适性课程很多,但自己也可以发挥学校专业性特色突出重围,“做慕课不只是把课程放上网,还需要和学生用心的互动”。

“传统观念是教师教、学生学,其实本质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江苏大学教授、《创业计划》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梅强说。为此,江苏大学建立了“135塔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即让100%的大学生通过课程接受创新创业知识,30%的人通过竞赛和实训项目接受系统培养,5%的大学生接受创业实战、训练及跟踪辅导。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把专业和创业相结合,为艺术专业的学生定制专门的创业课程。这堂课把学生的创业能力需求归纳后,设计典型的创业任务,让学生去自己体验创业过程,最终完成教学过程达到创业能力。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岳昌君认为,各高校正在实践的这种教育创新是基于联通主义理论的社区型课程。在互教互学时代,人人都可以是知识贡献者,教材也可以通过幕课等形式资源共享,教室变成了线上线下都有的智慧教室。

不过,当课堂的方式变得多样了,一些学校的评价体系和支持并没有跟上。

有教师发愁,当网上选课的人多了,学生从几百人上升为几千人,他没有时间给这么多学生判作业,也无法判定工作量;还有教师反映,当他们请校外的企业高管来给学生讲课时,没有经费支持;更普遍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创业课给学生设计评价体系。

师资是创业教育的关键

梅强走访过江苏很多所高校,他发现,有的学校将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工作及其就业指导的一项具体工作,局限于少量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展现,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高校十分缺乏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存在“两张皮”现象,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历练。

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设立了具体的时间表。4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指明,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每所示范校2019年度要重点立项建设1~2门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并于2019年8月底前完成上线;建设“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每所示范校2019年度要重点打造1~2门“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开展师资培训活动,每所示范校2019年度至少要举办2场创新创业专题师资培训,覆盖高校数量不少于5所。

“创业教育以竞赛、项目为目的是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师资。”李家华建议:构建有利于高校创业指导教师专业化从事创业教育的职称管理引导机制,建立高校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的保障体制,实施创业指导的专业化评价体制,尽快让创业学确立学科地位,让创业指导教师补齐短板鼓励参与创业实践,设立荣誉教席引进优秀社会公益人士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璐)

如何让大学生“秒杀”创课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有一门《创新创业基础》是选课“秒杀”课程。这门课本身就有创新味儿,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课堂在教室、网络上和微信群里,企业一线高管也成为老师,即通过MOOC(慕课)+SPOC(翻转课堂、参与式教学、沙盘模拟)+名企微课+线下课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创新创业。大学生评价说,“这是一次都没逃的选修课”“我面子薄,课程锻炼了我”“解答了关于未来事业选择的困惑”……

当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达成共识的时候,已经行动起来的教师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如何将创业教育持续开展并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在全国高校创业就业精品课程建设高峰论坛上与近百位教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发现:目前,全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达2.3万多门,教师超过2.6万人,但是不少创业指导教师的创业教育观念落后,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他认为,理想的创新创业教师应该是“你要学,我也学;你想干,我撑腰;你发展,我加持,给学生‘好友式’辅导”。

借鉴企业“复盘”,不设标准答案

教《创新创业基础》的尹胜君曾和很多教师一样,不知道如何教好一门创业课。她面对的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自信、开放、国际化,崇尚个人奋斗”。对于创业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一半学生蠢蠢欲动甚至已经行动,另一半学生压根儿不想。老师如果照本宣科满堂灌,根本“忽悠”不了这些学生。

尹胜君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他们心里“种下创业的种子”。

“低起点的生存型创业不用教,高起点的技术、资金密集型创业不适合教,还面临着一半不创业的学生”,几经考虑,尹胜君认为,让创业和专业结合,提升视野是目的,因为无论学生是创业还是就业,他们未来都要开创事业。

尹胜君开始带领学生在做中学。她给学生布置过很多任务,例如让学生组织小组用100元启动资金在两小时内想出一个项目,练习3分钟电梯演讲,研究如何把某一专利转化成为商机,撰写一份合格的商业计划书,让学生像创业者一样路演,也当评委去分析别人的项目,以盈利多少决胜负。

课堂不止在教室,也在网上和微信群里。课前,学生需要在网上学习慕课并完成线上问卷,了解基本的内容。课后,还组织企业一线高管给在微信群里给学生讲课,并把内容保存在微信公号“名企微课”,学生可以随时听、反复听。

根据学生的口味,尹胜君找来大学生技术型创业案例、一穷二白草根创业案例、创业明星的案例等。然后和学生一起研究,借鉴企业中最常见的“复盘”,不设标准答案。

最终,MOOC+SPOC+名企微课+线下课堂共同组成了26个学时,考核方式是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不过,得高分并不是目的,在尽量真实的创新创业课堂中体味和感受过程,培养了能力才是这堂课的真谛。

这门创业创新课程入选了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得全国创新创业精彩一课(全国10门),尹胜君以此课程参加卓越联盟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除了荣誉,创新也带来了更多的学生,仅在某平台的直播慕课就有3万人参加。

课程创新了,配套还没跟上

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副院长施永川的创业课程,成为教育部公示2018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他发现,虽然顶尖名校的普适性课程很多,但自己也可以发挥学校专业性特色突出重围,“做慕课不只是把课程放上网,还需要和学生用心的互动”。

“传统观念是教师教、学生学,其实本质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江苏大学教授、《创业计划》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梅强说。为此,江苏大学建立了“135塔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即让100%的大学生通过课程接受创新创业知识,30%的人通过竞赛和实训项目接受系统培养,5%的大学生接受创业实战、训练及跟踪辅导。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把专业和创业相结合,为艺术专业的学生定制专门的创业课程。这堂课把学生的创业能力需求归纳后,设计典型的创业任务,让学生去自己体验创业过程,最终完成教学过程达到创业能力。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岳昌君认为,各高校正在实践的这种教育创新是基于联通主义理论的社区型课程。在互教互学时代,人人都可以是知识贡献者,教材也可以通过幕课等形式资源共享,教室变成了线上线下都有的智慧教室。

不过,当课堂的方式变得多样了,一些学校的评价体系和支持并没有跟上。

有教师发愁,当网上选课的人多了,学生从几百人上升为几千人,他没有时间给这么多学生判作业,也无法判定工作量;还有教师反映,当他们请校外的企业高管来给学生讲课时,没有经费支持;更普遍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创业课给学生设计评价体系。

师资是创业教育的关键

梅强走访过江苏很多所高校,他发现,有的学校将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工作及其就业指导的一项具体工作,局限于少量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展现,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高校十分缺乏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存在“两张皮”现象,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历练。

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设立了具体的时间表。4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指明,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每所示范校2019年度要重点立项建设1~2门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并于2019年8月底前完成上线;建设“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每所示范校2019年度要重点打造1~2门“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开展师资培训活动,每所示范校2019年度至少要举办2场创新创业专题师资培训,覆盖高校数量不少于5所。

“创业教育以竞赛、项目为目的是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师资。”李家华建议:构建有利于高校创业指导教师专业化从事创业教育的职称管理引导机制,建立高校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的保障体制,实施创业指导的专业化评价体制,尽快让创业学确立学科地位,让创业指导教师补齐短板鼓励参与创业实践,设立荣誉教席引进优秀社会公益人士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陈璐)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幕课(幕课是啥)和幕课(幕课是啥)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zhuoseo.com/news/23078.html